垂直加压充填技术临床相关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及其根管锥度对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实验一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研究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
方法:选取100颗近中根为单根的下颌第一磨牙。取近中根,采用印度墨水染色、硝酸脱钙、酒精脱水、水杨酸甲酯透明的方法,于放大镜下对根管形态进行分类。
结果:根据Vertucci分类法,在下颌第一磨牙单一近中根内,其根管形态为Ⅰ型的有9例、Ⅱ型为31例、Ⅲ型为1例,Ⅳ型为49例、Ⅴ型为2例、Ⅵ型为6例、Ⅶ型与Ⅷ型为0,有一例为2-3型,一例为1-3-1型。侧支根管发生率为41%,其中9.75%位于根管冠1/3,21.95%位于根管中1/3,68.30%位于根尖1/3。根管峡部发生率为58%,其中13.79%位于根管冠1/3,75.86%位于根管中1/3,10.34%位于根尖1/3。
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多为双根管,且具有较高侧支根管及根管峡部发生率,侧支根管集中于根尖1/3处,而根管峡部多位于根管中1/3处。
实验二下领第一磨牙根管锥度对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下领第一磨牙不同锥度的根管中,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与
根管充填质量的差异。
方法:选取30颗近中根为单根的下领第一磨牙,其根管形态为Vertucci分类W型,
截去牙冠及远中根后将近中两根管分别预备为0.06与0.10锥度,采用垂直加压充填技术
进行充填。运用染色透明法观察根管封闭效果及根管充填质量。
结果:0.06锥度根管微渗漏平均为1.20士O.7Omm,0.10锥度根管微渗漏平均为0.43
士0.29mm印0.01)。0.06锥度根管组超充8例,0.10锥度根管组超充1例伊0.05)。
结论:在下领第一磨牙近中根采用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时,0.10锥度根管能得到更
好的充填效果。
|
|
|
|
1 |
李金华;马长柏;张雄;朱国庆;陈建平;汤秀春;;桩道预备对3种方法充填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09年06期 |
2 |
张琛;黄巍;侯本祥;;4种根管充填技术的根尖微渗漏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6期 |
3 |
包广洁;李冬梅;;Obtura Ⅱ热牙胶系统根管充填的微渗漏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年07期 |
4 |
范晓敏;银颂;穆云静;赵明;李淮;;三种根管糊剂在离体牙热牙胶充填中根尖封闭效果的比较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
5 |
韩福胜;刘宇霞;崔吉民;王富强;;桩道预备时机对两种根尖封闭剂封闭效果影响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
6 |
王宏青;仲维剑;牛卫东;;根管糊剂在ObturaⅡ充填技术中对根尖微渗漏的影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
7 |
敬铁楠;张英;;GuttaFlow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封闭效果的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
8 |
王玉栋;潘宣;周银凤;康成容;李梁;;全瓷嵌体修复材料体外微渗漏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
9 |
吴海树;张建;赵业伟;晁力;段蔚泓;孙庆顺;刘杰;;光敏树脂粘固活体牙微渗漏功能试验[J];口腔医学;1993年02期 |
10 |
张武,张立军,辛益群;树脂粘结剂对银汞合金充填微渗漏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0年01期 |
11 |
唐玉萍,潘涛,张学兵;不同材料嵌体与牙体间微渗漏的实验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2 |
沙鑫家,王宇,汪平,王光华;不同窝洞处理剂对银汞合金充填微渗漏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8年03期 |
13 |
杜家胜;充填后牙齿敏感症的原因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2年04期 |
14 |
李颖;李天侠;宋蓉;张爽;;嵌体修复体的微渗漏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
15 |
薛明;于笑梅;吴志强;;Glasionomer cement FX用作根管倒充填材料微渗漏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
16 |
王秀玲;任义;王毅;;水平根尖切除术在改善根尖倒充填术后根尖微渗漏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21期 |
17 |
张军;人磨牙髓腔内充填材料微渗漏的体外试验比较[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5年05期 |
18 |
项立新,邬继东,赵士芳;Super-Band粘接剂降低银汞合金充填体微渗漏作用的研究[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19 |
李梅,张颂农;Nd∶YAG激光对复合体Dyract充填体微渗漏的影响[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20 |
伍爱民;朱有家;;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边缘封闭性的体外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