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颌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的回顾性研究
【摘要】:牙颌面畸形主要系指因颌骨发育异常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颌面其他骨骼之间的关系异常和随之伴发的牙合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与颜面形态异常;通常是由先天性的因素或后天性的原因,或者由二者联合影响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是咬合关系紊乱与面中、下1/3比例失调。它不仅影响容貌,还可导致咀嚼、语音等功能障碍及颞下颌关节疾患,甚至伴发心理障碍。
随着牙颌面畸形研究的不断深入,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一正颌外科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一个分支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它的任务与目的是应用外科和正畸的手段,矫治牙颌面畸形,达到医治畸形、恢复功能、改建结构、实现美容之目的。由于麻醉学、抗感染、专用手术器械、监护设施的发展与更新,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使具有一定危险性、复杂性和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正颌外科手术,目前已成为相对安全,并可进行效果预测,实现功能与形态俱佳的常规手术。但由于手术比较复杂,加之各种原因,特别是术前设计不当,麻醉处理与术中操作失误,以及术后护理疏忽,使正颌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且可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289例牙颌面畸形回顾性分析,总结正颌外科在我科的发展历程,对各类畸形矫治的设计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作一有益探讨;研究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分类、诊断标准与治疗方式,分析正颌手术和正畸联合矫治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分析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颜面软硬组织侧貌在水平向的变化规律,了解畸形复发和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本课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正颌外科矫治289例牙颌面畸形的回顾性分析
收集1985年~2003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牙颌面畸形病例中,资料较完整的289例作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术前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及下牙槽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289例牙颇面畸形患者共行手术449例次,由于牙领面畸形的复杂性,常常
需要以一种术式为主,并要搭配其他术式;查阅有完整术前术后X线片的124份病例,
行坚固内固定者37例,占29.8%,钢丝固定者58例,占46.8%,坚固内固定+钢丝固
定者21例,占16.9%,未作骨内固定者8例,占6.5%。282例(282/289)术后伤口I期愈
合,术后随访外观及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余7例经换药或再次手术,面型与咬合恢
复满意;回顾近20年的资料,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牙槽
神经或颁神经损伤(12/289),其次是咬合不理想(10/289),其余并发症少见。
第二部分:下领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探讨
通过对我科1985年以来收治的116例下领骨不对称畸形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分
类、诊断、手术疗效进行评价。116例中发育性畸形91例,获得性畸形25例,共行手
术165例次。按术前正畸一正领手术一术后正畸的模式,对58例发育性下领骨不对称畸形
(不包括单侧裸状突肥大)患者进行矫治,行单领手术、双领手术、领骨整形、颊成形
术、牵引成骨术共计82例次,设计三级评定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16例下领骨不对称畸形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共行手术165
例次:69例次领骨整形术式取得了改善面形的疗效,%例次正领手术和正畸紧密配合的
病例,术后获得良好的面部外形和口腔咬合功能。经过正畸、正领联合矫治的58例发育
性下领骨不对称畸形患者,满意53例(91.4%),基本满意4例(6 .9%),不满意1例(1.7
%),该例患者为一侧下领发育不足所致不对称畸形伴牙合平面倾斜,根据患者的要求设
计为颁成形、骼骨移植术,术后虽静态面形歪斜改善,但由于一侧下领未延长,咬合平
面未整平,动态时面下份仍有偏斜,而在半年后行LeFortl型截骨+右下领升支矢状劈
开截骨术(SSRO)+左下领升支垂直截骨术(IVRO)+颇成形术,获得满意效果。
第三部分: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领术后颜面软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从下领骨升支手术病例中,选择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退下领骨的
下领前突患者38例,于术前1周(Tl)、术后6个月(T3)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对n
个软硬组织标志点进行水平向的分析;选取38例患者中术后1周拍摄有定位头颅侧位片
的27例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钢丝固定组14例,钦板坚固内固定组13例,进行术后
骨的稳定性比较研究。
II
结果:BS冬RO后退下领术后,下唇突点与下中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0.84:1,颊唇
沟软硬组织后移量之比为094:1,颁前点软硬组织后移量之比为0%:1,下领软组织标
志点伴随相应硬组织标志点,依一定的比例和回归方程发生改变,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BSSRO后退下领钢丝固定组使B点平均后移量为8.lmm,而坚固内组使B点平均后移
量为8.omm;术后6个月钢丝固定组B点平均前移2.2~,而坚固内固定组B点平均前
移1.smm,BSSRO后退下领术后钢丝固定组、坚固内固定组术后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
27.2%、22.5%,两组资料经统
|
|
|
|
1 |
郑翟恩;牙颌面畸形手术治疗22例[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2 |
田卫东,乔鞠,李声伟,潘剑,陈扬熙;外科正畸联合矫治陈旧性面中份骨折所致牙颌面畸形[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年02期 |
3 |
傅民魁,张丁;牙颌面畸形外科治疗的术前术后正畸[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4 |
沈国芳,唐友盛,N.Samman,张念光,房兵;98例唇腭裂患者牙颌面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5 |
赵艳红,王春玲,刘东旭;牵张成骨术在口腔正畸领域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6 |
曹丽霞;刘怀勤;徐扬;蔡建梅;;正颌外科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11期 |
7 |
张继生,唐友盛,冯晔,卢晓峰;牵引成骨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01年02期 |
8 |
王大章;胡静;;牙颌面畸形计算机化三维测量及图像设计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1年04期 |
9 |
张桦,唐友盛,陈建宇;正颌外科手术后的牵引原则[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
10 |
李祖兵!430079,余世斌!430079,东耀峻!430079,杨学文!430079;面中份陈旧性骨折牙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治[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
11 |
J.M.Syminton;张国志;章宏毅;;牙颌面畸形矫治的软组织评价标准[J];口腔医学研究;1992年01期 |
12 |
张震康;牵引成骨技术——正颌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新技术[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6期 |
13 |
白玉兴;林峰;刘凤德;熊卓;王邦康;周洁珉;;牙颌面畸形三维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11期 |
14 |
朱敏;房兵;;牙颌面不对称畸形及外科正畸联合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年07期 |
15 |
张国志;刘宪;东耀峻;李金荣;赵怡芳;;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在矫治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1993年00期 |
16 |
刘爱民,王兴,张震康;正颌外科患者术前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
17 |
莫苍鸣;正颌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4年03期 |
18 |
陆金星;刘婕;;牙颌面畸形正颌外科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年24期 |
19 |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年第5期重点内容预告[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年04期 |
20 |
廖莹,黎晔;外科正畸联合矫治陈旧性面中份骨折所致牙颌面畸形的护理[J];广西医学;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