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赋分体研究
【摘要】:本文之主要内容,为分体式研究唐赋的内容和艺术风貌,以及从赋体沿承流变和唐代社会文化因素纵横两方面探讨形成此风貌的原因。
唐代骈赋现存作品300多篇,数量仅次于律赋居第二。它们大多内容充实,有感而发,基本革除了六朝赋内容空虚的弊病。骈赋以颂美教化和抒情咏怀为主。颂美教化符合赋体文学“润色鸿业”的传统,是唐帝国国家昌盛、文治武功的反映。抒情咏怀之作展现了唐代士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折射了唐代社会的时代脉搏,因而在唐赋各体中尤其富有价值。此外,一些以体物为主的作品,如科技赋、游艺赋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骈赋在艺术形式上基本继承六朝,讲究对偶、声韵、藻饰和用典。然而承中有革,譬如大量使用四六为主的隔对,以及一定程度上吸纳散体句式等,皆为骈赋艺术形式在唐代的新发展。骈赋在唐代赋坛的兴衰轨迹是由盛而衰,再盛。初唐文坛承六朝风气,骈俪盛行,因而骈赋在各体中几乎一枝独秀,太宗君臣、王绩、“四杰”等,都是杰出作家。盛、中唐文风发生变化,受此影响,骈赋一度衰歇。晚唐骈赋复兴,李德裕、陆龟蒙皆有不少优秀作品。
律赋为唐代新兴并且影响最大的赋体,现存作品900余篇,占唐赋总量一半以上。它的产生兴盛,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为骈赋,它是律赋体式的渊源;一为科举,它是律赋得以兴盛的巨大推动力。律赋在体制上继承骈赋,注重对偶、声韵、藻饰、用典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限韵。限韵是律赋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和骈赋相区别的标志。律赋限韵有多种方式。此外,律赋在命题、破题、篇幅等方面,都有一些讲究和限制。这些讲究和限制,都是人为的枷锁,使优秀士子能“因难见巧”,表现学识才气。由于用于科举,因而作品追求典雅、庄重的风格。律赋内容以颂扬教化、谈论治道和阐释道理为主。颂扬类作品多借祭祀典礼、远方贡献等或古圣先贤事迹颂美当朝,尤其好用天日、瑞征等,附丽“天人感应”说,称颂政权合理性。治道类作品即就封建统治,发表政见,囿于科举功令,此类作品多敷衍经典义理,较少切合实际的见解。阐释理道类作品多取题古籍,就哲理或立身之道等问题发表见解,此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