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它们分别从制度上和技术上把全球市场连为一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不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战略,而且各国政府也越来越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国际竞争中来。与此相适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对国家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的研究也日趋活跃。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和《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WEF和IMD的带动下,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很快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的热点学术领域。但是,目前我们对国家竞争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现有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合成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把国际经济竞争活动作为博弈过程来看待,运用博弈论的理论与方法来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竞争力的构成和决定因素,为建立科学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方法论。事实上,作为一种研究互斗局势的最地道的竞争理论(对策理论),博弈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决策、计算机科学、生物演化等众多领域的竞争问题研究。遗憾的是,唯独在竞争力评价研究上,至今还没有看到博弈论的成功应用。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索并希望取得突破的问题。
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1部分: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自国家产生以来,国家的竞争力问题就开始存在了。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乃至更早的国情国力分析活动。但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应该是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开始。后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ecardo,1817)又取代“绝对优势”理论,成为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导性理论。然而,真正使“国家竞争力”成为一个正式的经济学概念,还要归功于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的不朽巨著《国家竞争优势》。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国家“钻石模型”,首次为分析和评价国家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操作工具。此外,从19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先后开发出自己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每年发布自己的研究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P)和《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这两个报告既广受瞩目,也因其理论方法的缺陷而备受批评。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呼唤更加科学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第2部分:博弈论应用于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必然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交易费用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等因素约束了国家目标的实现。同时,这些局限条件也为国家的策略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恰恰就是研究利益相关的理性的局中人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零和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重复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进化博弈等理论在内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国际贸易竞争、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投资竞争、国际研发竞争、世界经济多极化竞争格局等众多国际经济竞争问题的分析中,它的应用也极为成功。可以预见,博弈论应用于国家竞争力研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