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管理系统优化的研究
【摘要】: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巨大,年增长速度达8-10%。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的激增,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中国城市垃圾的处置水平低,管理落后,亟待解决。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但处理仍然还停留在单一的填埋和粗放的堆放阶段。本论文运用系统工程中的灰色预测模型对武汉市今后五年的城市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并对武汉市的垃圾物流在产生源与各处理设施之间的分配进行研究,确定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包括焚烧、发电、堆肥、回收利用、填埋)所占比重,从而为优化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进程提供决策依据。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
1、概述了城市垃圾产生的特点及其危害,并由此而提出城市垃圾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垃圾的来源广,产量大,增长快,存在地区差异并相对集中,成份复杂,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垃圾治理不善,将会造成城市容貌感观、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甚至直接危及人体健康。
2、概括了国内外城市垃圾管理的模式、城市垃圾收运和治理的状况,总结了中国城市垃圾管理的特点,以及与工业化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
工业发达国家的城市垃圾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主要表现在标准控制日趋严格,实行追求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大化;城市垃圾管理和治理税收或服务收费多样化;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城市垃圾治理的市场化;市民的参与意识强,形成了城市垃圾管理和治理的广泛社会基础。
填埋、焚烧、堆肥是当今城市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式体系。但工业化国家城市垃圾处理已不再是提高处理率的问题,而是如何强化处理手段,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限制填埋处理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处理水平和处理率也处于上升阶段。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逐渐缩小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
中国城市垃圾的管理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主要费用由政府全额财政拨款。垃圾收集、运输和转运方式多样,各共存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填埋在中国垃圾处理技术中占绝对优势,技术也日趋成熟完善,堆肥技术的应用处于低谷,而焚烧技术的应用则刚起步。因地制宜实现多元化处理,是中国垃圾收集发展的趋势。
3、重点阐述了武汉市城市垃圾管理和治理的现状,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城市垃圾处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武汉市垃圾的产生量大,增长快,成份复杂,易腐有机物居多,要实现垃圾的日产日清,任务相当繁重。武汉市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系统为市、区、街三级管理体制,城市垃圾的收集主要有6种共存方式。武汉市用于垃圾清运的机具和设施有垃圾收集和暂时存放机具和设施、垃圾转运机具和设施、垃圾运输机具三类。武汉市98%的生活垃圾由分布在市区近周的5座填埋场处理,其中仅2座为卫生填埋场,焚烧处理已经步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汉市城市垃圾的管理和治理系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相应的经济手段,设施设备水平低,技术落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滞后,科技进步迟缓;管理机制不灵活,市场化程度低下,
|
|
|
|
1 |
阮存钦;锅炉燃烧器管理系统的调试及控制逻辑优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2 |
冉恒谦,谢建清;灰色理论在预应力锚索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8年01期 |
3 |
范明天,张祖平,王天华;配电管理系统(DMS)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际电力;2000年03期 |
4 |
吴斌,夏伟,陈天全;基于知识的切削过程优化系统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年03期 |
5 |
郭宏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多目标综合设定方法[J];工业工程;1998年02期 |
6 |
芦逸云;党巧红;;GIS管理系统中图形对象实体点选的处理方法[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7 |
傅秦生,刘咸定;空冷电站回热系统优化设计分析[J];动力工程;1991年02期 |
8 |
陈宇锋;城镇规划中的生态学原则浅议[J];环境导报;1994年03期 |
9 |
张远志,沈璎;塔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传动比优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0 |
陈林根,林俊兴,孙丰瑞;摩擦对空气标准Diesel循环功率效率特性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
11 |
刘燕萍;流程模拟优化技术在石油化工工业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7年06期 |
12 |
杨华民,姜会林,杨大任,王黎明,李共德,任涛,韩进玲;计算机求解的光学系统经济公差最优化模型[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3 |
王银燕,赵建平;PA6-280柴油机的变工况多目标配气正时优化计算[J];船舶工程;1998年06期 |
14 |
吴努,沈世德;三构件凸轮导引机构的设计[J];机械设计;1998年02期 |
15 |
赫建,赫晓春;实用化的微机系统优化策略[J];汽车工艺与材料;1998年06期 |
16 |
刘清良,莫开旺;摩托车转轴磨削工艺参数最优化的研究[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7 |
肖放,温淑鸿,史明华;无限长各向异性板材的优化排料[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8 |
周俭,张恺;优化城市居住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框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6期 |
19 |
阮伟,周俊虎,汤龙华,姚强,曹欣玉,岑可法;优化配煤理论的研究以及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J];动力工程;1999年06期 |
20 |
冯志勇,段志信;新结构单片钢板弹簧的优化设计[J];工程力学;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