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的上市公司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规模的稳步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另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发展,投资者投资理念的逐步形成,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协助市场管理者加强监管,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系统过分注重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然而,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实际上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创新、质量和服务、生产力以及雇员的培训等这类非财务计量在绩效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传统的财务评价系统的局限性还表现在:重结果——秋后算帐,轻过程——评价适时评估:重局部——分部绩效,轻整体——组合效益等方面,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源和实力。所以传统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系统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协助市场管理者加强监管、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从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意义和发展历史入手,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评价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评价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司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综合考虑了影响公司绩效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运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采用指标因素法和探索图工具,建立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并综合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方法对系统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成为可能。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绩效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整体结构。
第二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理论基础和方法。介绍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管理理论、“最大”、“最小”法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