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分析
【摘要】:汽车工业是我国工业第5大支柱,对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各行业之首,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制造国。但是,和取得的成就一样,中国汽车业存在的问题似乎同样明显:“散、乱、小”现象严重;汽车产业热度过高;供给市场存在投资泡沫;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经营效率低下;产品研发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
鉴于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落后状态以及入世后带来的紧迫的关税削减压力,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汽车工业的保护,应该借鉴美国和日本汽车工业保护的经验,积极的保护民族工业,以最终使我国的汽车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也有些人认为中国目前汽车业的保护不是不够,而是太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度保护,实际上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高关税和长期保持汽车进口配额只会造成中国汽车产业的落后,限制外资的流入,限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必然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和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大的差距,非常高的关税保护实际上刺激了走私,使中国汽车走私现象更加严重。
认清现今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深理解政府在我国汽车产业保护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对中国汽车工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其健康发展,最终使其走向成熟对中国汽车业而言非常关键。因此对中国汽车业的产业政策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行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最有效率的,但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制订和实行的贸易政策却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这是传统贸易理论最尴尬的地方。出现这种尴尬深层次的一个原因就是,所有的传统贸易理论模型都将政治因素看成是贸易政策制定的外生变量而不予考虑,而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捐赠,甚至游行示威等政治因素是贸易政策制定中最重要且不能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仅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无法合理的解释各国现行的贸易政策,更不用说预测政策结果、设计更优化的贸易政策。
本文采用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利用政治经济学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的新发展,以Grossman和Helpman的贸易战(Trade Wars)和贸易对话(Trade Talks)模型为基础,以美国汽车产业保护过程和日本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为实例,将政治捐赠等政治因素纳入模型框架内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业保护的经验教训,从而解决有关汽车产业贸易保护的争端,给出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