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C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
【摘要】:锂离子电池正朝着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电化学性能的方向发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相关工艺上。LiFePO_4结构稳定、资源丰富,安全性能好、无毒对环境友好,且理论容量高达170mAh/g。一系列研究表明LiFePO_4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LiFePO_4存在致命的缺点,那就是LiFePO_4的电子导电率和锂离子扩散速度低,另外LiFePO_4本身密度小,导致体积能量密度低,影响该材料的实用化。目前用来提高LiFePO_4电化学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改进合成方法得到颗粒小且分布均匀的产物;掺杂导电剂,主要是掺杂碳或者金属粉末;掺杂金属离子,从本质上提高材料的导电性。
本文从掺杂导电剂的思想上入手,以蔗糖为碳源,采用固相法一步焙烧制得LiFePO_4/C材料,采用TG/DTA、XRD、EA(元素分析)、SEM、CV(循环伏安)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在不同条件下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650℃下焙烧24h得到的样品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1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25mAh/g,10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00mAh/g。
流变相法已经成功地用于合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如尖晶石LiMn_2O_4、层状LiMnO_2、LiNiO_2、ZnCO_2O_4等。这里我们采用流变相法合成出了LiFePO_4/C正极材料,同时引入了一种新的碳源—柠檬酸。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高倍率性能,1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1mAh/g,10圈之后容量为135mAh/g;10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10mAh/g,100圈之后容量仍高于100mAh/g,说明碳掺杂能有效的改进材料的电导率,同时研究了材料在55℃下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固相法相比,流变相法焙烧温度低、时间短,为合成掺碳LiFePO_4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LiFe_(1-x)Mn_xPO_4充放电过程中包含两个区域,一个在4.0-4.1V,另一个在3.5-3.6V,分别对应于Mn~(3+)/Mn~(2+)和Fe~(3+)/Fe~(2+)电对相对锂的电极电势,因此可以作为4V正极材料使用。本章采用流变相法合成出了一系列LiFe_(1-x)Mn_xPO_4/C材料。结果表明,X=0.6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但容量偏低,有待进一步优化合成条件,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最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初步探讨了几种
|
|
|
|
1 |
杨蓉;赵铭姝;杜宝中;宋晓平;孙占波;;共沉淀法制备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2 |
李运姣,洪良仕,习小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湿化学合成研究进展[J];矿冶工程;2005年04期 |
3 |
王婷;江涌;刘红飞;赵双群;;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宁夏工程技术;2009年01期 |
4 |
罗绍华;唐子龙;卢俊彪;张中太;闫俊萍;;LiFePO_4 基正极材料容量的温度敏感特性及交流阻抗谱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5期 |
5 |
杨威,曹传堂,曹传宝;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5年06期 |
6 |
何雨石;廖小珍;马紫峰;原鲜霞;王保峰;蒋逸;;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9期 |
7 |
张兵兵;杨长春;杜红军;徐松;伍伟峰;石永伉;;氢气还原法制备LiFePO_4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4期 |
8 |
梁风;戴永年;姚耀春;易惠华;于逢婕;胡成林;廖文明;;模板法合成孔状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S1期 |
9 |
曹小卫;张俊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8年07期 |
10 |
吕罡;刘心宇;敖敏;张汉城;郭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工材料;2006年01期 |
11 |
何向明,蒲薇华,王久林,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电池富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年04期 |
12 |
黄小文,史鹏飞;熔融浸渍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13 |
常照荣,齐霞,吴锋,汤宏伟,孙东;低共熔混合锂盐合成LiNi_(0.8)Co_(0.2)O_2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5年09期 |
14 |
刘进,吴绍华,兰尧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云南冶金;2005年05期 |
15 |
代克化;王银杰;何平;谢燕婷;其鲁;;高密度LiMn_(0.4)Ni_(0.4)Co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6 |
卞锡奎;;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研究进展[J];实验室科学;2007年06期 |
17 |
钟胜奎;王健;肖新和;李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5期 |
18 |
付文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9期 |
19 |
田成邦;刘妍;;锂离子电池钒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0年02期 |
20 |
何冀川;刘树信;霍冀川;;化学共沉淀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