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走向人道——赫尔德历史哲学研究

陈艳波  
【摘要】: 这篇论文里我试图根据两个基本问题来分析赫尔德历史哲学:首先是人为什么具有历史性?其次是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她的目标是什么? 赫尔德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他关于生命和语言的思想中。赫尔德关于生命的思想是他面对启蒙时代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所提出的自己的本体论,其实质是强调人与世界之间在本体论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正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对自我的建构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正是人生存的历史性。在赫尔德的理解中语言作为人与其生活世界相遇的结果,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语言是人对自我存在的表达,人只有在语言中才能理解自己:其次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在语言中才能被照亮。因此与人存在的历史性相应,语言表达了人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历史性。人存在的历史性以及人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历史性表达了人的历史性。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赫尔德主要从基督教神学中寻找思想资源。在把整个人类历史看作是上帝的一项隐秘的计划基础上,赫尔德发展了他关于“人道”的思想。“人道”既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也是人试图实现的目标,它包含两个功能性的概念:理性和公道。通过“理性”,上帝把命运交到人自己的手中,人必须通过他自己的理性才能认识自己的命运和人道;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人对上帝法则的理解是建立在试验与错误之上的,所以只有通过“公道”,人才能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走上通向“人道”之路;正是在“理性”和“公道”这两大原则的作用下,人类不断地发现并走向“人道”。 在论文的最后我简要地讨论了赫尔德思想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艳波;;试析赫尔德走向历史哲学的契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玉能;赫尔德与德国启蒙主义美学[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金伟;刘平;;从思辨到实践——历史哲学史上的革命[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4 高瑞霞;关于赫尔德历史发展的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魏巍;;试述赫尔德的历史发展观[J];传承;2010年27期
6 许恒兵;;浅论赫尔德的自然历史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4期
7 陈艳波;;赫尔德的“人道”思想探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外刊学论[J];哲学动态;2005年08期
9 陈也奔;;德国古典主义的历史哲学——从赫尔德到黑格尔[J];学习与探索;2009年06期
10 杨兴林;;论“新科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论建构——一个历史的与逻辑的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1 陈怀宇;;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2 ;赫尔德论民歌[J];齐鲁艺苑;1982年S2期
13 傅琼;;赫尔德生态文化史观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14 余辉;余琳;;狂飙突进运动与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5 ;国际著名战斗部专家曼弗莱德·赫尔德教授去世[J];兵工学报;2011年05期
16 雷蒙德·卡弗,何进;一件有意义的小事[J];外国文学;1983年11期
17 高瑞霞;;赫尔德对启蒙理性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8 Willian A·威尔森;冯文开;;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J];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19 陈怀宇;;赫尔德与中国近代美学[J];现代哲学;2008年04期
20 王利红;;试论赫尔德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确;;论美学的人间性[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德怀特·李;罗伯特·贝克;焦佩锋;;“历史主义”的五种含义及其评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党国英;;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璐;;试从现实性原则的两个向度理解邓小平的历史哲学思想[A];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家琪;;《共产党宣言》中的德国哲学与英、法文化特征——为《德国哲学》复刊而作[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波;走向人道——赫尔德历史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小忠;历史、证据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为;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陈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韩炯;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海登·怀特历史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晨曦;“一”与“多”的张力[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刘蕾;赫尔德翻译理论的来源及影响[D];天津大学;2011年
3 李游;福柯的历史哲学思想之探微[D];西南大学;2006年
4 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尹峻;终结的,抑或虚无的历史[D];吉林大学;2008年
6 潘亿生;哲学与历史的和解[D];云南大学;2010年
7 谢进东;继承与超越:维柯对奥古斯丁历史哲学的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安康康;戴维·赫尔德的世界主义民主理论探析[D];新疆大学;2012年
9 陈一新;论米歇尔·福柯的历史哲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珊;温克尔曼、莱辛、赫尔德艺术问题论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森;德国:让青少年像爱护自己一样关心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高尚的一种”[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吴凤华;50%利润率如何造就[N];中国纺织报;2006年
4 张保振;文化如河[N];人民日报;2006年
5 叶隽;文章犹在未尽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赵致真;投掷项目:抛出最美的弧线(上)[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龚咏梅;超越意识形态的追问[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王星;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获奖作家选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