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合金表面激光复合耐磨层及界面特性研究
【摘要】:铜和铜合金因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的导热率及良好的塑性而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电力、冶金、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铜及铜合金作为苛刻工况条件下的工件如连铸结晶器等要求低的变形量、高耐磨、耐热腐蚀等,其难以直接满足工程要求。激光熔覆技术具有可提高零件特定工作面服役性能及整体工件寿命的特点。尽管激光熔覆技术在金属表面强化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铜合金良好的导热性及对激光低的吸收率导致铜表面激光熔覆成为的难点。本文利用Nd:YAG固体激光器作为热源,以预置粉末方法提高铜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率,在Cu-Cr-Zr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耐磨熔覆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干滑动摩擦磨损测试对熔覆层形貌、微观组织、界面结构、增强相生长机理及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全面研究。
针对Ni与Cu能够无限互溶的特性,在铜合金表面分别进行了4种非自熔性Ni基合金与2种自熔性Ni基合金熔覆层的制备。结果表明,纯Ni、Ni-30Cu、GH-01及Ni30、Ni45与铜基材浸润性较差,熔覆层及界面区存在大量缺陷;B和Si等元素形成硬脆性化合物是导致自熔性Ni基合金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原因之一;即使合金粉末中含有适量Cu也不能改善熔覆层与Cu基材界面相容性。含适量Al的KF-6合金在激光与反应放热耦合下形成了良好冶金结合界面,熔覆层组织致密呈细小枝晶状;(Ni,Cu)固溶体是良好冶金结合界面的基础,马兰戈尼对流和非平衡快速凝固综合作用使界面组织局部表现为层状结构。
为提高铜合金抗磨、耐热性能,在铜合金表面分别进行了非自熔性Co基合金、自熔性Co基合金及Ni/Co复合熔覆层的制备。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Co基合金与Cu基材润湿性有明显影响;自熔性Co基合金中形成裂纹,将限制其工程应用。非自熔性Co基合金HG-Co01致密而无缺陷,熔覆层山α-Co固溶体和Cr23C6组成;其合金粉末中适量Ni使界面形成了富Ni的(Ni,Cu)固溶体和富Co的(α-Co,Ni)固溶体,使冶金结合界面形成。为显著改善Co基合金/铜基材界面性能,以KF-6镍基合金为中间过渡层,实现了Co/Ni/Cu的梯度过渡,Co/Ni、Ni/Cu界面结构为固溶体,均实现冶金结合;复合层组织细小,无气孔、裂纹等缺陷。
以KF-6合金为中间过渡层,采用非自熔性Co基合金HG-Co01为金属粘接相,在铜合金表面分别采用直接引入和原位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o基金属陶瓷复合层。研究证实,Ni包WC增强Co基复合层与中间过渡层形成良好冶金结合,WC颗粒分布均匀,未发生严重烧损,基本保持原有多角形态,部分WC边缘发生扩散形成合金化层。以Ni包WC、HG-Co01、Ti粉和石墨粉为原料,采用激光原位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TiC+WC增强Co基合金复合层。复合层中TiC以枝晶、细小颗粒形态析出;随着(Ti+C)含量的增加,TiC析出量增加。原位合成复合熔覆层形成机理为:复合粉末在激光作用下首先形成共熔体,并发生Ni包WC的表层分解和扩散形成TiWC2合金化层;同时,Ti、C元素在熔体中发生扩散形成亚稳定的TiXCy增强体,持续激光热作用和反应放热的耦合及浓度补偿最终形成稳定的TiC增强相,TiC的长大机制主要为扩散机制和溶解—析出机制
铜合金表面熔覆层硬度较铜基材明显提高, KF-6合金中间过渡使复合熔覆层硬度在界面区域呈梯度下降。室温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熔覆层摩擦系数均小于0.25,耐磨性大幅提高。铜基材粘着磨损严重,相同条件下,复合熔覆层耐磨性均较Cu基材显著提高。
以典型的铜合金零部件——连铸结晶器铜板为工程实际应用对象,分析了镀层失效的主要形式为磨损和疲劳裂纹,将结晶器铜板表面激光复合Ni/Co熔覆层与镀层比较发现,Ni/Co复合熔覆层高温(400℃)耐磨性是电镀Ni-Co层的3.15倍,Ni/Co复合层摩擦系数呈下降趋势并稳定。目前,已成功将Ni/Co复合激光熔覆层应用于结晶器铜板,使用寿命比Ni-Co镀层的提高一倍以上。
|
|
|
|
1 |
李雨田,关振中;Ni—Cr—B—Si系合金激光熔覆——激光覆层的组织及性能[J];光学精密工程;1993年02期 |
2 |
石世宏;激光熔覆工艺与粉末对覆层开裂行为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1998年09期 |
3 |
石世宏;激光熔覆工艺与粉末对覆层开裂行为的影响[J];表面技术;1998年04期 |
4 |
张松,颜永根,朱荆璞,王茂才,吴维韬;钇对激光熔覆钴基合金组织和高温腐蚀性能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92年04期 |
5 |
宋武林,朱蓓蒂,甘翠华,张菁,崔昆;激光熔覆层结晶方向对覆层裂纹方向和开裂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激光;1995年04期 |
6 |
李雨田,关振中;Ni—Cr—B—Si系合金激光熔覆——结合带与热影响区[J];光学精密工程;1993年03期 |
7 |
宋武林,朱蓓蒂,吴新伟,崔昆,罗慧清;激光熔覆合金粉末的制粒方法[J];粉末冶金技术;1995年01期 |
8 |
尚丽娟,朱荆璞,谭朝鑫;激光熔覆镍基和钴基自熔合金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0年08期 |
9 |
M.A.Anjos,田欣利;在普通碳钢表面激光熔覆ASTM和S31254不锈钢[J];中国表面工程;1998年02期 |
10 |
卜宪章;孙文科;;激光熔覆前合金粉末的火焰喷涂[J];光学精密工程;1991年03期 |
11 |
刘要武;Ni-Cr-B-Si激光熔覆层与H62黄铜基材间显微组织及微区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
12 |
胡木林,谢长生,陶曾毅;激光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3年07期 |
13 |
高翔,陈铁群,戴星,陈先咏,王洪星;自加热钢基陶瓷表面覆层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94年03期 |
14 |
让·皮科,王丽菲;表壳的金—钻石复合覆层[J];钟表;1996年02期 |
15 |
李春玉;新型金刚石覆层钻头[J];中州煤炭;1996年02期 |
16 |
;带有覆层的制品[J];电镀与涂饰;1999年03期 |
17 |
刘润生,任连宝,汪汉臣,颜学柏,王俭,王红武,崔迎春;大面积、薄覆层钛/钢复合板爆炸-轧制工艺研究[J];稀有金属快报;2005年01期 |
18 |
廖勳鸿;碳纤维覆层电刷[J];炭素;1980年02期 |
19 |
刘志勤,张洪欣,王开富,郑克全;激光熔覆金属陶瓷复合合金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J];激光技术;1998年01期 |
20 |
李晓莉,刘文今,钟敏霖;高温合金K403的激光熔覆研究[J];应用激光;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