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能源短缺、能源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风电场的大规模并网将给电力系统在规划设计、调度运行、保护控制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当高渗透率接入时,对配电网的故障特性、保护构建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传统的故障检测和保护模式难以满足电网安全运行要求,已成为制约风能大规模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屏障。在此背景下,论文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及所接配电网复杂故障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保护的构建方案,实现原理等。本文是针对含有高渗透率风电场的配电网安全运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我国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结合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利用、智能化电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首先概括了风电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在风机制造、风场运行和风能消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分析了以风电场为典型的分布式电源(DG)接入大电网后,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提出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特别就DG接入配电网后,继电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
在变速恒频风电场的控制和低压穿越方面,研究了双馈式发电机的稳态、暂态运行机理,并建立较为完备的可用于故障暂态分析的仿真模型。重点就其转子侧功率解耦控制机理及风速变化下的小扰动下转子逆变器的调节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仿真;对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问题,深入研究了机组在外部电网故障时,导致机组转子回路产生过流、过压的机理,及目前多种提升双馈风电机组低压穿越运行能力的控制和保护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动crowbar保护的仿真模型,并考虑了其中释能电阻大小的选取,启动值的整定原则等因素,对风机低压运行范围和外部故障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仿真验证。
在双馈式风电场的故障特性的研究方面,首先针对变速恒频机组转子侧交流励磁的特点,理论分析了电网发生故障时定子短路电流呈现的“多态”故障特征,论述了故障点距离、crowbar保护动作门槛值以及励磁逆变器控制系数等因素对双馈电机短路电流特性的影响,并给出了各种条件下的故障电流仿真波形。最后从继电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双馈电机故障电流对保护性能的影响,提出在为风电场构建保护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以构建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处的保护为研究目标,从提高双馈电机故障穿越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双馈电机“多态”故障电流特征的新型复合式电流-电压保护方案。通过对传统电流保护的改进和构建低故障穿越运行特性的电压保护,使其能够满足风场联络线上故障的可靠切除及配电系统内故障时风电场的低压穿越运行,对实现含双馈风电机组的电网稳定及故障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防止由于风电接入引起电网保护误动和非同期合闸,进一步增加风电系统的低压穿越能力,对电网侧馈线保护及重合闸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为防止风电场接入后可能引起的馈线保护反向故障误动,提出了以校验所接入的风电场的最大短路电流水平为主,增设功率方向元件为辅的应对策略。从防止非同期合闸的角度,提出了重合闸与风电场并网处保护的配合原则以及实现该原则的两种技术方案。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出的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DG的高渗透率接入,传统电流保护存在重新调整动作值和时限配合关系,整定工作复杂困难这一问题。构建了一种利用广域信息进行故障定位的保护系统。详细介绍了此保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划分,重点论述了保护系统的核心-基于广域信息的故障定位算法。算例结果表明,基于广域信息的保护系统能够在高渗透DG接入配电网时,实现故障元件的可靠识别与切除,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
|
|
1 |
雷亚洲;Arklow海上风电场与爱尔兰电网的相互影响[J];国际电力;2003年06期 |
2 |
徐甫荣;大型风电场及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06期 |
3 |
关宏亮;赵海翔;迟永宁;王伟胜;戴慧珠;杨以涵;;电力系统对并网风电机组承受低电压能力的要求[J];电网技术;2007年07期 |
4 |
段晓田;张新燕;张俊;杨晓亮;;风电场故障特性仿真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0年06期 |
5 |
苏常胜;李凤婷;;并网异步风电场短路特性的仿真分析[J];电气自动化;2010年05期 |
6 |
郝正航;陈卓;;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电气制造;2011年05期 |
7 |
;临海将建成浙江最大风电场[J];电气工程应用;1995年04期 |
8 |
;水电文摘[J];水力发电;1996年01期 |
9 |
张培基;国外的风能发电[J];农电管理;1996年04期 |
10 |
余宗焕;我国风力发电现状与趋势[J];农村电气化;1999年01期 |
11 |
王淑娟,王彦佳,施祖麟;我国可持续能源系统发展的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
12 |
陈树勇,杨秀媛,赵彩虹,叶森,陈立东;并网风电场可避免费用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3 |
张洪亮,李为民,曹秋会;风电场最佳风力机的确定[J];电力勘测;2001年03期 |
14 |
;世界风能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器工业;2001年06期 |
15 |
刘晓燕,徐卫民,贺志明;老爷庙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J];江西能源;2003年04期 |
16 |
李绪兰;;风力发电及其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5期 |
17 |
李文婷;青海省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分析[J];青海科技;2004年02期 |
18 |
谢宏文,易跃春;风电项目2种电价测算方法的比较[J];国际电力;2004年01期 |
19 |
肖松;刘志璋;;海力素风电场风资源分析[J];能源技术;2006年05期 |
20 |
郭相锋;魏鹏飞;;浅谈风电场的电能质量[J];西北水力发电;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