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抑制小鼠伤口细菌定植并促进伤口愈合目的本实验用于评估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在BalB/c小鼠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在每只小鼠(n=80)的后背钻取两个直径为6mm的皮肤伤口,并将小鼠随机平分为两组:第1组作为治疗组应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进行治疗,第2组作为对照组。在术后(POD)第4、7、10和14天从每组取5只小鼠,以伤口愈合百分数作为指标进行评估。在术后(POD)第1、4、7、10、14、21、28和35天从每组再取1只小鼠进行安乐死,取每只小鼠两个伤口的周围组织,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改良评分系统评估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组织学检测结果证实,两组小鼠的伤口愈合情况有明显差异,在术后第7天急性炎症反应、术后第4天和第7天肉芽组织数量、术后第10天肉芽组织纤维母细胞形成、术后第7天和第10天表皮细胞再生以及术后第7天和第10天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指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能够促进小鼠伤口愈合。进一步的体外试验发现,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能抑制细菌增殖,提示其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菌定植有关。
第二部分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别将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和经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照射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A0911、PA0912、PA0913加入到铜绿假单胞菌的液体培养基(OD600=0.05)中,应用刚果红弹性蛋白检测其弹性蛋白酶活性;通过氯仿、盐酸萃取法对绿脓菌素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与PAO1株相比,经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照射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A0911、PA0912、PA0913株的生存能力明显减弱,弹性蛋白酶活性降低,绿脓菌素含量减少。
结论低压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小鼠伤口定植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表达,降低其生存能力。
第三部分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应用改良平板法分别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和经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照射后的铜绿假单胞菌PA0912的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作生物膜定量分析;RT-PCR法测定两种菌株在生物膜形成阶段不同时间点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情况。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PAO1株在第3天形成成熟生物膜,而铜绿假单胞菌PA0912株则丧失了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在本实验的整个观察期中,铜绿假单胞菌PA0912株的algD基因表达水平都要明显低于PAO1株。
结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能够阻止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有关。
|
|
|
|
1 |
王淑英,刘爽,徐艳杰;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2 |
金正江,彭少华,李从荣;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耐药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8期 |
3 |
饶宪,唐英春,张扣兴,张天托;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藻酸盐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年04期 |
4 |
张克斌,金晓琳,朱军民,胡晓梅,饶贤才,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基因组测序[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5 |
谭艳,方治平,宋晓红,张海军,沈月华;铜绿假单胞菌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的关系[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
6 |
凌立君,张伟云,肖杭,刘瑞,杨金宇,侯亚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年05期 |
7 |
许宏涛,陈东科,俞云松,张秀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1期 |
8 |
廖立新,曹郁生,李国辉,陈燕;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的制备[J];中华烧伤杂志;2005年03期 |
9 |
佟训靓;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0 |
丁友法;王伟;毛剑锋;;浙江丽水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12期 |
11 |
赵书平;姜梅杰;张晖;;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1型整合酶基因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年09期 |
12 |
谢轶;曾蔚;贾文祥;杨发龙;杨维青;程曦;康梅;王兰兰;张再容;;QS系统中LasR和RhlR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免疫原性研究(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1期 |
13 |
章喻军;王三英;;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亚蛋白质组图谱的建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4 |
卢焱,叶萍,王靖,张永生,凌代文;铜绿假单胞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年01期 |
15 |
李玲,熊盛道,徐永健,张珍祥;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_2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3期 |
16 |
文怡;顾兵;刘根焰;黄珮珺;赵旺胜;;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子类型分析[J];江苏医药;2007年02期 |
17 |
陈敏;徐莉萍;杨静;;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4期 |
18 |
程曦;杜宝中;范红;陶传敏;刘梅;张磊;谢轶;贾文祥;;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携带Ⅰ类整合子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9 |
陈登宇;夏佩莹;孟庆荣;;铜绿假单胞菌L型的诱导及其产绿脓菌素能力的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1期 |
20 |
张煜星;武寒雪;祝建波;刘焕;周鹏;;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Lipase基因的原核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