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转基因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吴涛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的移植途径(原位移植、脑室移植、颈动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将转基因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脑梗死模型中,采用生物分布、放射自显影、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体外间接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及放射性计数,分析放射性计数与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获得最佳的细胞移植途径及显像的最佳条件。然后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和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进行活体显像,为活体监测细胞及基因治疗疗效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1.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取4周龄的SD大鼠一只,无菌条件下分离双侧股骨和胫骨,去净软组织后,剪开干骺端,用无血清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收集冲洗液进行离心,1 OOOrpm/min离心5min,弃上清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重悬接种到六孔板内,三天进行一次换液,待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消化传代。取3-4代的细胞进行爬片处理,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其表面抗原CD34、CD44进行鉴定。 2.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及评定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麻醉状态下分离大鼠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于颈总动脉上剪一个小口,将线栓插入到颈内动脉,进入深度距颈内颈外分叉处18mm,阻塞1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通过行为学及TTC染色来判定模型成功与否。 3.细胞准备 取4-6代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每孔5×105的密度接种到六孔板,待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病毒感染,感染复数为150,培养箱内孵育2h后换液,继续培养24h后进行消化,移植备用。 4.细胞移植 本研究中,在脑梗死24小时后于立体定位仪上进行细胞移植。每只大鼠均移植2×106个转基因的干细胞,移植细胞重悬体积为15~20μl,生物分布实验中,根据不同的移植途径分组如下:①原位移植组(n=5);②侧脑室移植组(n=5);③颈动脉移植组(n=5);④尾静脉移植组(n=5);⑤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n=4)。参考诸葛启钏主译的第三版《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梗死侧原位注射点体外标记为前囟前lmm,旁开3mm,进针5mm;侧脑室移植体表标记为前囟后lmm,旁开1.5mm,进针3.5mm;动脉移植采用脑梗侧颈内动脉内注射,移植完毕后结扎动脉血管近心端。放射自显影和活体显像均只采用原位注射途径进行细胞移植。 5.报告探针的核素标记 采用Iodogen固相氧化法进行FAU的131Ⅰ标记,标记产物经C-18小柱甲醇纯化,测定标记率和放化纯,并测定纯化产物在新鲜人血清和PBS中24h的稳定性。采用西门子公司的自动合成模块进行合成标记18F-FHBG。 6.生物分布 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1.11MBq纯化后的标记物,24h后处死动物,分别取梗死侧脑组织、对侧脑组织、甲状腺、肺、心肌、肝脏、胃、胰腺、脾、肾、肌肉、骨骼、血液和小肠,称湿重并测量放射性γ计数,经放射性衰减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并计算梗死侧脑组织与血液放射性计数的比值。 7.实时定量PCR 分别提取每组梗死侧和对侧脑组织中TK基因的总RNA,按照Ferments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引物:上游5'-CTCACCCTCATCTTCGACCG-3',下游5'-CCTGCAGATACCGCACCGTA-3'。按照上述引物于实时定量PCR仪上扩增45个循环,总反应体系为10μL。利用2-△△CT方法分析不同组间目的基因表达的相对量(CT)。 8. Western-blot蛋白测定 往组织中加入裂解液后进行研磨直至组织完全裂解,移至离心管后12000rpm、4℃离心5min,取上清进行蛋白定量测定。测定完毕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根据蛋白Marker指示终止电泳进行转膜,此时开始染色并加入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完毕后取出膜进行ECL发光、显影和定影。用计算机图形分析软件自动分析图形的大小和灰度。每组实验均重复3次。 9.放射自显影和荧光照相 细胞移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只采用原位注射的途径。分组如下:①正常大鼠注射131I-FIAu;②脑梗死模型大鼠注射131I-FIAU:③脑梗死模型大鼠注射131Ⅰ;④移植转基因干细胞的脑梗死模型注射131I-FIAU.分别于131I-FIAU注射后2h、12h、24h和48h处死动物,取脑后立即行冰冻切片,层厚15μm。然后按照说明书进行放射自显影。 10.SPECT显像 按照不同的移植途径将细胞移植入大鼠脑梗死模型中,每只模型移植2×106个细胞,每只大鼠注射0.3mCi131I-FIAU,分别于不同的时间进行SPECT显像,放大2倍,矩阵512×512,采集计数120k。 11.Micro-PET/CT显像 将细胞在立体定位仪上定向注射到模型脑组织中,分组如下:①脑梗死模型内移植转基因干细胞并注射18F-FHBG:②脑梗死模型内移植正常细胞并注射18F-FHBG;③正常大鼠脑内移植转基因干细胞并注射18F-FHBG:④脑梗死模型直接注射18F-FDG.动物采用气体麻醉后,置于Micro-PET/CT机上进行显像。 12.资料统计 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BMSCs的培养鉴定 经过4代的培养,细胞基本纯化,呈梭形集落样生长,免疫组化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阴性,CD44表达阳性,证明该方法所获得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评定 对动物模型的评定采用5分制,所有实验均选择评分在1-3分之间的动物模型,因为该分值范围内的模型最稳定,死亡率最低,各部分实验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TC染色结果显示,梗死区脑组织未染色呈白色,而正常脑组织区域被染成深红色,说明线栓法造模成功。 3.放射性探针的标记 131I-FAU标记率为60.83±1.48%,放化纯为98.01±0.56%,标记产物在人血清及PBS中24小时的稳定性分别为96.12±0.84%和94.74±0.42%。18F-FHBG的标记率和放化纯分别为34.86±2.41%和99.53±0.27%。 4.生物分布 所有移植细胞组内两侧脑组织%ID/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0~15.73,P=0.000~0.003),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t=1.51,P=0.182)。组间脑梗死侧脑组织的%ID/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有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原位移植组与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7),脑室移植组、动脉移植组与尾静脉移植组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64~0.662)。 5.实时定量PCR 所有移植细胞组内两侧脑组织TK基因表达相对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4-122.44,P均0.001),对于梗死侧脑组织中TK基因的表达量,原位移植组与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其它三组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112~0.364)。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脑组织中TK基因表达的相对量与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呈正相关,r=0.971,P0.001。 6.Western blotting 所有移植细胞组内两侧脑组织内TK/β-actin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0~117.87,P均0.001)。对于组间脑梗死侧脑组织内的TK/β-actin的比值,原位移植组与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6),其它各组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141~0.46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脑组织内TK/β-actin的比值与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呈正相关,r=0.899,P=0.002。 7.放射自显影 放射自显影图像显示,在所有实验组中,梗死侧即注射细胞侧脑组织较周围组织和对侧脑组织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内两侧脑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131~0.552。脑组织内的灰度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低,实验组内双侧脑组织的灰度比值在24小时达到峰值(6.63)。 8.活体显像 在SPECT图像上,不能够清晰的分辨大鼠脑组织结构。18F-FDG Micro-PET/CT显像可以显示脑梗部位的放射性分布明显减低;在梗死模型大鼠原位注射转基因干细胞后,18F-FHBG显像显示在细胞注射部位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 结论 生物分布和放射自显影实验证明131I-FIAU/TK报告基因系统监测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切实可行,并且报告基因与治疗基因的表达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原位移植是基因治疗脑梗死最佳的细胞移植途径。SPECT舌体显像,由于分辨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显示大鼠脑组织结构,而Micro-PET/CT可以清晰地监测到移植细胞的位置,并可以评价基因治疗的疗效,为活体监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转归及疗效提供了实验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景文莉;闫凤霞;;成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7期
2 程伟;刘时觉;郑国庆;王小同;;祛痰通络中药对大鼠脑梗死后原位干细胞增殖 分化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3期
3 何扬东;曾进胜;余剑;何美霞;崔春梅;赵湛;熊丽;洪华;盛文利;方燕南;黄如训;;EphB2-Fc融合蛋白促进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4期
4 张勇;李华丽;程敬亮;;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脑内迁移的MRI监测[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2期
5 张斌青;吴涛;孙逊;安锐;;腺病毒载体携带HSV1-TK报告基因感染BMSCs后摄取~(131)I-FIAU的实验研究[J];核技术;2010年04期
6 夏志民;宣改丽;王翠霞;;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7 孔杰;牛朝诗;傅先明;李健;;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脑损伤的实验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9期
8 苗晶;冯加纯;;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后指导治疗中的应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9期
9 郭莉;;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10 袁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年04期
11 武红梅;;丹红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11期
12 曹子成;水新华;张耀升;李凤莲;;宁痫散治疗脑梗死后迟发型癫痫6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年01期
13 朱艳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14 卞晓红;;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4期
15 梁超;关俊宏;吕涛;;蝶骨嵴脑膜瘤术后脑梗死5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16 路宁;谢桐;常杰;王学荣;;开颅手术后合并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年07期
17 靳俊琴;;疏血通治疗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8期
18 李淑红;;银杏达莫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4期
19 曹武 ,刘劲芳 ,陈风华 ,王君宇 ,曹美鸿;硬脑膜下蛛网膜囊肿术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4期
20 文佳媚;马学玲;刘亢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涛;安锐;郎军涛;;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放射自显影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文国强;廖小平;陈涛;欧阳峰;李建军;邓益东;何祥英;;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朱陵群;王席玲;邹忆怀;;大鼠脑梗死后不同恢复时点Nogo-A及其受体NgR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刘焰明;张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孔卫国;吴晓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段淑荣;滕文丽;王慧慧;徐冉;王德生;王海涛;;人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化与GDNF表达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朱琼;;脑梗死CT所见与临床表现不符原因探讨[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刘春岭;林健雯;施晓耕;廖松洁;王芳;何美霞;黄如训;;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早期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孙旭文;李华;刘传玉;刘竹丽;宋孚霞;刘宏;王晓形;;尤瑞克林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脑梗死疗效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吴志刚;;颈部损伤引起脑梗死一例[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涛;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转基因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笛;藁苯内酯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沙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袁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建枫;锌对大鼠肝脏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周春雷;五肽化合物PLNPK对大鼠抗GBM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7 张恒艾;丹酚酸A对脑微血管栓塞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云宇;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9 陈志;尿毒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朝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侧脑室植入对SAH后CVS大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懿;一种基于血管内皮损伤的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2 汪秋艳;血清C-反应蛋白、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脑梗死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志强;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透性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宋标;大鼠脑基底动脉EDHF反应及外源性EDH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蔡圣年;H_2S与大鼠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介导的超极化反应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吕敬雷;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年
7 闫杨杨;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时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β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徐军;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VEGF调控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司惠丽;大黄对实热证大鼠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崔勇;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老人一氧化碳中毒警惕并发脑梗死[N];健康报;2006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一氧化碳中毒小心脑梗死[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白剑 通讯员 李健;争分夺秒治疗脑梗死[N];保定日报;2006年
4 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神经内科 刘明勇;腹泻引来脑梗死[N];保健时报;2007年
5 朱丽丽;我国脑梗死静脉溶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孟智宏 杜元灏;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后脑心组织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方进;清晨发生脑梗死事出有因[N];保健时报;2005年
8 赵建国;综合治疗可提高脑梗死疗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振国;脑梗死防治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超群;杨丽红;范晓莉;电针可促进脑梗死康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