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无源光网络系统仿真及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

杨康  
【摘要】:无源光网络(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是光接入网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维护简单等优点。随着用户宽带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现有EPON(Ethernet PON)和GPON(Gigabit PON)技术均难以满足业务长期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下一代的无源光网络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从高带宽、长距离、大容量以及本地化组网等方面,对下一代无源光网络系统架构及其媒质接入控制(MAC, 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对相关的动态带宽分配(DBA,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算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针对各种树型无源光网络,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网络建模与算法仿真的方法。主要基于Opnet Modeler仿真软件,实现了光线路终端(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网络单元(ONU, Optical Network Unit)、业务源等节点模型,从而搭建了一个PON网络的仿真平台,为网络带宽分配算法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针对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带宽分配策略。在固定服务、限制服务、开门服务三种带宽分配策略下对Online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开门服务策略可以有效减小数据传输延时。 (3)针对长距无源光网络(LR-PON),提出了一种基于流水周期轮询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能够有效消除周期间的调度间隙,降低数据包的端到端延时;并且能够有效支持各种不同等级的业务,特别是实时性较高的语音业务。 (4)针对提供本地互联功能的副载波复用无源光网络,提出了分布式的多点接入协议和DBA算法。在所提算法下,各个ONU利用远端节点处3×N耦合器或者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对上行光信号的反射作用,实现光域的互联互通,从而使得整个带宽分配过程无需OLT介入,仅由各个ONU协调完成,从而有效降低了控制平面延时;另外所提算法在ONU处对局域网(LAN)业务与上行业务进行了分离,分别采用无线(RF, Radio Frequency)信号与基带信号进行同步传输,从而提高了上下行信道的可用带宽。 (5)针对基于周期阵列波导光栅(AWG)的波分时分混合复用无源光网络(Hybrid WDM/TDM-PON),提出了物理子PON与逻辑子PON的概念;针对单个逻辑子PON,基于最早可利用时间调度机制,提出了两种动态带宽分配算法,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竞争,实现了OLT与ONU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广基;;基于无源光网络的非压缩视频传输技术VPON[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0年03期
2 杨甲甲;;基于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7期
3 周东飞,苏应飚,屈万里;新型的宽带接入网络ATM-PON[J];数字通信;2000年03期
4 刘继洲;;无源光网络(PON)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年03期
5 马秀莉,张志朋,杨淑雯;宽带无源光网络的类型与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1期
6 马会忠;PON技术及其发展[J];计算机与网络;2004年03期
7 徐淑鹏;;用PON技术解决FTTX[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年04期
8 陈洁;;无源光网络技术在光进铜退中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7年11期
9 王倩;;对基于集团客户业务下PON应用的浅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10 汪永明,彭琳明;有线接入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00年10期
11 何兴,范红;EPON轮询带宽分配算法初探[J];江西通信科技;2002年03期
12 王文彬;杨宇方;;PON技术在变电站视频监控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年01期
13 陈钢;肖立慧;;小议广电全业务接入的无源光网络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11年08期
14 杨中贤;;多业务宽带接入与家庭网关最新测试方法[J];电信网技术;2008年08期
15 刘会峰;;浅谈长庆油田小区PON系统解决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16 蔡权慧;田雷;;PON+PTN技术在高速公路通信专网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年04期
17 韦乐平;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0年01期
18 贾明;;无源光网络建设应用场景分析[J];电信快报;2010年04期
19 王健;劳金超;;FTTH(光纤入户)技术特点及应用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20 池灏,章献民,陈抗生;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的信元时延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岐;滕玲;丁慧霞;卢锟;;电力无源光网络设备标准研究与测试评估[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建元;;南京联通PON接入网带宽需求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疆生;;PON技术在配用电网中的引用[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奇;;FTTH模式下PON网络VLAN资源规划方式探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李思涛;陈显明;;基于PON技术的农村接入光缆网络建设[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克新;;农村区域PON接入技术应用分析[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滨;;PON技术在宽带IP城域网中的应用[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燕;;RoF技术的应用探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闫辉;揭水平;;混合WDM和OCDMA的PON技术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戎福恩;;突发模式的光发送机[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震;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杨康;无源光网络系统仿真及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郑冠男;混合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黄晶;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寿国础;无源光网络安全技术与关键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何炜;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研究与技术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敏;无源光网络及其光子网格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梁思远;基于扩频编码的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何珂;PON与移动融合接入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钱银博;基于SOA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利伟;电力无源光网络接入架构的研究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瑞德;无源光网络接入架构的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文彬;下一代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与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樊鹏;无源光网络保护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5 李立;PON光链路终端的小型一体化模块的设计[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6 杨仲雄;基于无源光网络的高速公路信息传送网设计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磊;基于PON结构的命令响应传输协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扬洋;下一代PON光调制等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聂邵华;基于PON技术电信光纤接入网设计[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少龙;运用GEPON技术实现现代化楼宇的纯光纤接入[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8年亚太PON端口预计增长37%[N];网络世界;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晶;无源光网络接入市场显峥嵘[N];中国电子报;2001年
3 杨帆;园区IT产业再添生力军[N];苏州日报;2006年
4 北京邮电大学先进光网络研究室 徐荣华 张明超 董强 张永军;FTTH发展催熟无源光网络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7年
5 ;BXpon无源光网络传输系统[N];通信产业报;2001年
6 ;第二季度无源光网络新增用户超过70万[N];人民邮电;2006年
7 钟凌江;融合 细分 合作 成就无源光网络美好未来[N];人民邮电;2006年
8 ;JDSU测试产品:争做领航者[N];通信产业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姚春鸽;PON:“二选一”争论该结束了?[N];人民邮电;2009年
10 徐勇;无源光网络:让宽带跨越式升级[N];人民邮电;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