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传播风险
【摘要】:目的
1.回顾性分析HBV在不孕夫妇中感染率,以初步评估HBV对感染者生育能力的影响。
2.探讨HBV感染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3.检测男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废弃胚胎是否存在HBV,以评估HBV经精子垂直传播的风险。
4.检测女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是否存在HBV,以明确HBV在IVF/ICSI、胚胎冷冻或赠卵中经卵母细胞和胚胎传播的风险。
5.定量检测女性HBV携带者血液及其卵泡液HBV DNA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6.比较IVF周期与ICSI周期感染HBV的不孕夫妇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HBV阳性率,以探讨ICSI周期HBV传播风险是否增加。
7.研究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HBV阳性率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并探讨ART是否增加HBV垂直传播的风险。
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同济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治疗的3457对不孕夫妇中,女方HBsAg阳性率、男方HBsAg阳性率和夫妻双方HBsAg阳性率。
2.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集HBV感染组研究对象共244对夫妇,包括男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130对、女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102对和夫妻双方均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12对。对照组为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同济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治疗的未感染HBV的不孕夫妇。比较男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女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夫妻双方均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与对照组未感染HBV不孕夫妇的一般情况、超促排卵结果、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和临床妊娠率。
3.采用PCR法检测男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废弃胚胎的HBV DNA, RT-PCR法检测男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废弃胚胎的HBV RNA。
4.采用PCR法检测女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未受精卵母细胞和废弃胚胎的HBV DNA, RT-PCR法检测女方为HBV携带者不孕夫妇未受精卵母细胞和废弃胚胎的HBV RNA,免疫荧光法研究包含HBsAg的病毒颗粒在卵母细胞和胚胎的位置。
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女性HBV携带者血液及其卵泡液HBV DNA水平,Spearman's相关系数评估二者的相关性。
6.在检测上述不孕夫妇未受精卵母细胞和/或废弃胚胎基础上,比较IVF周期与ICSI周期感染HBV的不孕夫妇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HBV阳性率。
7.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物。
结果
1.在接受ART治疗的不孕夫妇中,女方HBsAg阳性率为7.95%(275/3457),男方HBsAg阳性率为12.61%(436/3457),夫妻双方HBsAg均阳性占1.19%(41/3457),HBV总的感染率为21.75%(752/3457)。
2.HBV感染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与超促排卵结果相似。女方为HBV携带者的夫妇着床率、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9.9%、11.76%、30.39%,与对照组着床率(23.39%)、生化妊娠率(7.46%)和临床妊娠率(33.56%)无显著性差异;男方为HBV携带者的夫妇着床率为17.17%,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着床率23.39%,男方为HBV携带者的夫妇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15%和34.62%,与对照组生化妊娠率(7.46%)和临床妊娠率(33.56%)无显著性差异;夫妻双方均为HBV携带者的夫妇着床率、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3.04%、0和25%,与对照组着床率(23.39%)、生化妊娠率(7.46%)临床妊娠率(33.56%)无显著性差异。
3.18对男方为HBV慢性携带者不孕夫妇的84个废弃胚胎行PCR法检测,结果3对(16.7%)夫妇废弃胚胎阳性;13对男方为HBV慢性携带者不孕夫妇的52个废弃胚胎行RT-PCR检测,结果9对(69.2%)夫妇废弃胚胎阳性。
4.14对女方为HBV慢性携带者不孕夫妇的71个未受精卵母细胞、废弃胚胎行PCR法检测,结果3对(21.4%)夫妇未受精卵母细胞、废弃胚胎阳性;17对女方为HBV慢性携带者不孕夫妇的63个未受精卵母细胞、废弃胚胎行RT-PCR检测,结果8对(47.1%)夫妇未受精卵母细胞、废弃胚胎阳性;10对女方为HBV携带者夫妇的20个未受精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行免疫荧光检测,6对夫妇的未受精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的细胞浆、细胞核处可见散在的绿色荧光信号。
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1位女性HBV携带者血液及其30份卵泡液HBV DNA水平,结果女性HBV携带者血液HBV DNA水平与卵泡液HBV DNA水平不相关(r=0.13,P=0.48)。
6.31对男方为HBV携带者夫妇中,5对夫妇行ICSI,26对夫妇行IVF,废弃胚胎HBV DNA/RNA阳性率分别为40%(2/5)和38%(10/26)(P=1.00)。31对女方为HBV携带者夫妇中,8对夫妇行ICSI,23对夫妇行IVF,胚胎和卵母细胞HBV DNA/RNA阳性率分别为13%(1/8)和43%(10/23),无统计学差异(P=0.20)。
7.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的未受精卵母细胞和废弃胚胎的阳性率为7.7%,HBsAg和HBeAg/HBV DNA双阳性母亲未受精卵母细胞和废弃胚胎的阳性率介于50%-100%。
结论
1.不孕夫妇中HBV总的感染率为21.75%,高于一般人群8%-10%的HBV感染率,初步提示HBV可能影响感染者的生育能力。
2.HBV感染可能不影响IVF-ET妊娠结局。
3.人类精子可以作为载体将HBV传播给胚胎,并在胚胎复制和翻译,从而为"HBV可能经精子垂直感染胚胎"的假设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4.HBV也可以穿破人卵母细胞和胚胎的透明带,在卵母细胞和胚胎内复制和表达。
5.血液HBV DNA水平与卵泡液HBV DNA水平、卵母细胞及胚胎HBV阳性率不相关,所有HBV携带者的卵泡液及其卵母细胞都可能携带病毒,具有传播HBV的风险。
6.HBV携带者夫妇行ICSI并不增加其卵母细胞和胚胎HBV感染率。7.与自然妊娠相比,IVF可能不增加HBV的垂直传播风险。
|
|
|
|
1 |
Lane D.E.;Vittinghoff E.;Croughan M.S.;党慧敏;;促性腺激素刺激证实其对体外受精结局产生最大效应[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6年10期 |
2 |
陈彬;林志刚;;慢性HBV携带者36例肝脏病理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01期 |
3 |
孙燕萍;叶健;;纺锤体观测仪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0年04期 |
4 |
吴朝明;梁火光;;北海口岸HBsAg检测及人体携带情况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0年01期 |
5 |
乔燕伟,游晶,庄林,陈红英,俞岚,高惠芸,吴国宾,曲俊彦;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不同年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1期 |
6 |
刘素英;韩金兰;严敬明;;卵母细胞冻融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6年06期 |
7 |
邹淑花,吴瑞英,李凤兰,王晓燕,毕媛;MII期卵母细胞质量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
8 |
何瑞冰;汪存利;姜宏;袁韦娜;;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形态与女性年龄及ICSI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4期 |
9 |
杨宣;赵翠花;杨青;岳智玲;贾鹰;;HBV携带者孤独情绪的分析讨论[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9期 |
10 |
罗云;薛莲;刘星武;;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胆囊壁改变的超声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8期 |
11 |
赵红翠;李艳萍;;卵母细胞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的研究[J];生殖与避孕;2011年01期 |
12 |
李蓉,庄广伦,张敏芳;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男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育[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年04期 |
13 |
蒋晓明;沙爱国;周友泉;李萍;纪红;;常规IVF授精后6h行ICSI挽救IVF受精失败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年02期 |
14 |
李彩霞;王凤英;;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08年06期 |
15 |
谢常清!410078长沙,卢光琇!410078长沙;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进展及临床意义[J];生殖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
16 |
陈桂兰,黄天华,谢庆东,王晓梅,熊小芳;卵母细胞携带的HBV DNA在小鼠早期胚胎中的复制与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3期 |
17 |
袁其晓;;从人排卵前卵泡分离得的卵丘细胞能分泌甾体激素[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6年02期 |
18 |
朱敬璋,陈涤瑕,张志华,刘年彬,张怡,卢光琇,范立青,黄善保,卢惠霖;人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中促排卵药物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1期 |
19 |
吴际,张丽珠,刘平;人窦前卵泡的体外发育及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年09期 |
20 |
沈维干,陈彦,李朝军,毕春明,张锡然,贡昌春;香烟烟雾水溶物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和IVF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