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炎症细胞TNF-α分泌关系及调控因素的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
测定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炎症刺激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a)表达分泌的规律,确定其分泌峰值时间;研究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状态与蛋白分泌和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状态影响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
研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在未受到炎症因子刺激时,其TNF-α表达分泌水平;使用终浓度为1μg/ml的脂多糖(LPS)刺激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刺激不同时间时细胞培养液上清TNF-α分泌水平。对不同刺激时间分泌量与未刺激时分泌量进行比较,确定THP-1细胞在受到终浓度为1μg/ml的脂多糖刺激后,TNF-α分泌高峰时间和分泌下降时间。独立进行4次上述测定,结果以刺激不同时间的分泌量与未刺激时分泌量比值的平均数±标准误表示。对刺激后分泌高峰时间和分泌下降时间其分泌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THP-1细胞TNF-α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重亚硫酸盐转化基因测序法测定THP-1细胞在未受到炎症刺激时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使用终浓度为1μg/ml LPS刺激THP-1细胞,采用重亚硫酸盐转化基因测序法测定THP-1细胞在LPS刺激分泌高峰时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以及受刺激后分泌下降时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每个时间点样本选取5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以所测得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数占扩增区域总CpG双核苷酸结构数的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未刺激时、刺激分泌高峰时期、刺激分泌下降时期TNF-α表达分泌量与对应时间点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对比。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甲基化CpG结合蛋白表达量。并与相应时间点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TNF-α分泌的关系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
受到终浓度为1μg/ml的LPS刺激后,THP-1细胞迅速开始产生TNF-α,1 h过后升幅明显增加,在4h达到分泌高峰水平,浓度为未刺激时的48.9±1.06倍。之后快速下降,至8h,已有明显下降,浓度为未刺激时的36.3±1.65倍。至12h,浓度已降至峰值一半以下。刺激4h与未刺激时相比,TNF-α分泌量明显升高(P<0.01),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刺激8h与刺激4h相比,TNF-α分泌量明显下降(P0.01),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无典型CpG岛结构,其启动子-344bp到+57 bp区域内,存在12个散在CpG双核昔酸结构,其中-344bp到转录起始位点(TSS)区域内,存在11个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未受到LPS刺激时,该11个散在CpG双核苷酸均处于甲基化状态;刺激4h时,有4个处于甲基化状态;刺激8h时,有9个处于甲基化状态。未刺激时,5个克隆总体甲基化率为100%,刺激4h时,5个克隆总体甲基化率为21.8%,刺激8h时,5个克隆总体甲基化率为41.8%。刺激4h时与未刺激时相比,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8h时与刺激4h时相比,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明显上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甲基化率与相应时间点TNF-α分泌量比值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99,P0.01)。未受到LPS刺激时,甲基化结合蛋白(MBD1、MBD2、MeCP2)表达量均较高;刺激4h后,MeCP2表达量明显降低。MBD1、MBD2表达量较低;刺激8h后,MBD1、MBD2、MeCP2表达量又升高。
实验结论:
1. THP-1细胞TNF-α表达分泌量与LPS刺激明显相关。未受到LPS刺激时,TNF-α表达分泌量较低。受到LPS刺激后迅速开始产生TNF-α,1h过后升幅明显增加,在4h时达到分泌高峰水平,之后快速下降,至8h时,已有明显下降。TNF-α表达分泌呈现快速开始,快速升高并快速下降的规律。
2. 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状态与THP-1细胞是否受到炎症刺激,以及受刺激时间明显相关。即未刺激时,总体甲基化水平很高;刺激4h,总体甲基化水平较低;刺激8h,总体甲基化水平较高。
3. THP-1细胞TNF-α表达分泌量与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状态呈明显负相关性。
4. 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散在CpG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状态可能通过甲基化CpG结合蛋白影响其基因表达。
|
|
|
|
1 |
陆云飞,阳杰武,罗意革,邱庆明,林进令;外源性TNF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9年03期 |
2 |
田海林,童建,秦立强,王爱青,耿美菊,朱明清,陈黎;γ-辐射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昼夜节律的毒效应[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9年06期 |
3 |
董吉祥,刘志达,韩惠琴,谢炜,汪寅,沈华英,石永兵,谢莹,张学光;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IL-6、TNF水平影响的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8期 |
4 |
勾强,何应中,张忆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TNF、IL-2和sIL-2R表达的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5 |
徐军,马晓星,杨道理,于秀淳,孙文杰,陈英剑;TNF、IL-2 RIA检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7年04期 |
6 |
吴艳敏,陈玲;妊高征患者血清IL-6和TNFα含量的测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7 |
付春彬,王秀敏,李凤霞,王艳杰;肝癌患者血清中TNF、IFN含量变化及其与乙肝病毒复制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
8 |
董循良,赵鸿宝;冠心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分析[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年04期 |
9 |
韦振元;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检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8年04期 |
10 |
邹焰,吴玉辉,李佳;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血清TNF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遵义医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11 |
杜德极,聂梅,杨薇,胡友梅;葛根提取物体外对TNF、IL-1及IL-2产生的影响[J];中草药;1997年03期 |
12 |
秦庆亮,王志蕙,胡建功,童瑞田,卜令秀;肿瘤坏死因子瘤体注射治疗胃癌病理与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08期 |
13 |
孙惠华,尹岚,王胜军,成静,臧磊;秋水仙素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4 |
刘凤,于小玲,石增立,王宝娃,董晓青,赵子文;败血症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及微循环变化[J];中国微循环;1998年04期 |
15 |
徐人尔,王承,李昌本;NF-κB与TNF诱导的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9年06期 |
16 |
汪新民,方东海,彭代智,黄文华,黎鳌;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肌醇脂质信号系统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0年01期 |
17 |
梅陵宣;IL-1、TNF在根尖周病损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
18 |
高淑文,张孟元,蔡新力;胸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对皮质醇IL-6 TNF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9 |
孙凤春;清开灵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年01期 |
20 |
王宗伟,王勇,黄兆胜,韩杰,钟仕卿,关依娜,喻良文;芦荟多糖的抑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中药材;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