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i(C,N)/NiCr基金属陶瓷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的研究

孙文礼  
【摘要】:本文综述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元素成分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试样,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的粘接相Ni和Cr对Ti(C,N)基金属陶瓷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本文对Ti(C,N)/NiCr基金属陶瓷的成分和烧结工艺进行了优化,测试了烧结后的Ti(C,N) /NiCr基金属陶瓷的硬度和抗弯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A成分(34.1%TiC-10%TiN-32%Ni-6.5%WC-16%Mo-0.8%C-Cr3C2)与C成分(34.1%TiC -10%TiN-25.6%Ni-6.4%Cr-6.5%WC-16%Mo-0.8%C-Cr3C2)的金属陶瓷经过1410℃烧结后的试样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运用数值方析的方法探讨了各种成分金属陶瓷性能的分散性,发现A成分和C成分金属陶瓷试样的性能分散性较小。 在此基础上,并对A成分与C成分金属陶瓷在1000℃下进行了高温氧化实验,观察到A成分金属陶瓷的表面形成了疏松已脱落的粉末体,而C成分金属陶瓷的表面则形成了比较致密光滑的薄膜;计算氧化后的增重速率发现:C成分金属陶瓷比A成分金属陶瓷的增重速率要小,说明C成分的金属陶瓷的抗氧化性能要好于A成分的金属陶瓷。测试了氧化后的金属陶瓷试样的抗弯强度,研究了Ti(C,N) /NiCr基金属陶瓷氧化前后力学性能的变化,发现C成分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由氧化前的2000MPa变为氧化后的1155MPa,而A成分金属陶瓷的抗弯强度由氧化前的2000MPa变为氧化后的886MPa;采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分析了Ti(C,N) /NiCr基金属陶瓷氧化前后氧化膜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A成分的金属陶瓷氧化后氧化膜表面主要由颗粒状的NiTiO_3与TiO_2组成;添加Ni/Cr的C成分金属陶瓷的氧化产物主要为NiCr2O4。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冯亚非,宋玉民,高锦章,康敬万,杨武;稀土N,N,N"-三(3,5-二硝基苯磺酰基)-1,4,7-三氮杂环壬烷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J];应用化学;2002年04期
2 郑晓亮,王昶,孟智勇,曹维孝;甲基丙烯酸3-磺酸钾丙酯-苯乙烯共聚物与N,N,N-三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相互作用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9年02期
3 姚丽,陈元国;N,N-二甲胺基硫代乙酰胺的合成研究[J];上海医药;2003年04期
4 丁颂东,陈文浚,陈绍金,叶国安,罗方祥;N,N,N′,N′-四异丁基-3-氧戊二酰胺对钼(Ⅵ)的萃取[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3年01期
5 王友绍,孙宗勋,何磊,包伯荣,孙思修;N,N,N’,N’-四己基丁二酰胺萃取铀、钍及硝酸的机理[J];核技术;2003年03期
6 崔玉,徐荣琪,姜润田,孙国新,孙思修;N,N,N′,N′-四丁基丙二酰胺萃取Pr~(3+)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01期
7 安秋凤,肖丽萍,黄玲,李临生,吕嘉枥;季铵化硅烷的合成与应用[J];有机硅材料;2003年04期
8 徐荣琪,张振伟,崔玉,张怀忠,孙国新;N,N,N′,N′-四丁基丙二酰胺萃取硝酸铥(Ⅲ)[J];应用化学;2004年04期
9 白彬,张鹏程,邹觉生,陈元儒;温度对N离子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1年01期
10 杨兴存,包伯荣,曹卫国,周芳,孙国新;新萃取剂N,N’-二癸酰基哌嗪的合成及萃取U(Ⅵ)的热力学研究[J];核技术;2002年03期
11 田庆伟;相转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4年01期
12 高大维,贾晋礼,张玉敏,华士英,陈晓东;用生产香兰素的副产物合成N-[p-(二甲氨基)苯基]马来酰亚胺[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13 王利亚,郑向军,王宏志,金林培,郭建权,吴永仁,尹承烈;铕-N,N-二(N-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甘氨酸-1,10-二氮杂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变色[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6期
14 蔡照胜;杂多酸催化合成N,N-双羟乙基硬脂酸氨基乙酯[J];江苏化工;1999年05期
15 俞继华;溶剂法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研究[J];贵州化工;2000年02期
16 夏平,崔结;N,N—二甲基苯胺引发MMA单体均聚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6期
17 陈国斌,冯凯波;液相法合成氰尿酸的研究(Ⅱ)[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18 孔繁荣,宗瑞发,乔赤兵,张敏,丁辰元;某些稀土硝酸盐与N,N-二亚水杨基乙二胺-二甲基亚砜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10期
19 乌云高娃,卢冠忠,郭杨龙,王筠松,魏东芝;大孔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固定化酶载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2年03期
20 范平,邹天志,吕通健,佟健,唐慧婷,严福宁;己二酰肼脂肪族双酰基衍生物的电子轰击电离质谱特征[J];应用化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青平;贾志锋;韩志林;颜红波;;N、P对裸燕麦种子产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贾志锋;周青平;颜红波;韩志林;;氮、磷肥对裸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廷友;许云华;郑霞;张雷;;海水围塘混合养殖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亮;薛敏;吴秀峰;郑银桦;王兰梅;葛红云;郭利亚;;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花鲈饲生长,氮、磷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洪建;FACE对水稻根系生育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D];扬州大学;2005年
2 刘红江;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妮娜;氮、镉作用下桐花树生理过程与生物量的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龚克成;不同年代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及其对供氮浓度的响应[D];扬州大学;2007年
3 徐景亮;东海原甲藻的N、P、Fe、Mn营养生态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刘树霞;阳光UVR及其它重要环境因素对羊栖菜生理特性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8年
5 孙贺;西洋参养分积累规律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6 顾晖;FACE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扬州大学;2005年
7 阚伟;[Si,N,N,P],[C,N,N,P]体系异构体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贾志锋;栽培措施对裸燕麦产量和种子品质的影响研究[D];青海大学;2007年
9 马江燕;施肥对潍县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刚;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源库关系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