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生物碳酸酐酶在方解石沉积中的作用

刘丽萍  
【摘要】: 方解石(CaCO_3)沉积在许多地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以锌为活性中心的金属酶,可以催化CO2和HCO_3-之间的相互转化。目前有关微生物CA在CaCO_3沉积中的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自西南岩溶地区土壤中分离筛选的产胞外CA的菌株研究了微生物CA在方解石沉积中的作用,获得了如下结果: (1)在微生物存在体系和微生物不存在体系中,CA未受抑制组的Ca~(2+)沉积速率都大于CA受抑制组,并且大于水和培养基对照组。XRD和FESEM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实验体系中方解石都是主要的矿物相。这些结果说明微生物CA可作为催化剂,对方解石沉积起促进作用。此外,微生物存在体系的Ca~(2+)沉积速率明显快于微生物不存在体系,FESEM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存在体系的两个实验组沉积的方解石晶体表面都存在若干约为1μm的印痕。这些结果证明微生物可为方解石沉积提供成核位点。 (2)研究比较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蛋白质、多糖和微生物CA对方解石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CA作用下的Ca~(2+)沉积速率要高于多糖和蛋白质,并高于水对照组,而且微生物CA诱导形成的晶体主要为方解石,说明微生物培养液中由微生物产生分泌的CA是方解石沉积的主要促进剂。 (3)研究比较了微生物CA与几种生物因素对方解石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CA作用下的Ca~(2+)沉积速率分别高于1%牛血清蛋白、1%羧甲基壳聚糖和1%谷氨酸作用下的Ca~(2+)沉积速率,且高于水对照组,而后三种生物因素的Ca~(2+)沉积速率分别低于水对照组。XRD和FESEM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CA及其它几种生物因素诱导产生的晶体主要是方解石,但不同生物因素诱导产生的方解石晶体的形貌差别较大。 综合上述结果认为,微生物CA在方解石沉积中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丰富岩溶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微生物CA在方解石沉积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CaCO_3生物矿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秋红;栗茂腾;向福;余龙江;;甘蓝型油菜β碳酸酐酶的结构预测[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1期
2 周雪莹;杜叶;连宾;;不同培养条件对胶质芽孢杆菌诱导碳酸钙晶体形成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0年07期
3 黄瑾;夏建荣;邹定辉;;微藻碳酸酐酶的特性及其环境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年07期
4 张海伟;蔡演军;谭亮成;;石笋矿物类型、成因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指示[J];中国岩溶;2010年03期
5 李强;;碳酸酐酶及多肽类生物大分子与岩溶动力学理论的思考[J];中国岩溶;2010年03期
6 黄琰;罗学刚;何晶;杜菲;;微生物在石英砂中诱导方解石沉积的实验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罗清菊;李杰;闫红霞;卢雪景;吕玉民;薛乐勋;;杜氏盐藻DCA1启动子内GT重复序列在盐诱导调控中的作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7期
8 黄琰;罗学刚;杜菲;;微生物诱导方解石沉积加固的影响因素[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吴沿友;;植物碳酸酐酶对稳定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8年02期
10 刘再华;W.Dreybrodt;李华举;;灰岩和白云岩溶解速率控制机理的比较[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铭;李爱芬;张成武;;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碳酸酐酶活性在不同理化因子条件下的响应[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邵阳光;李妍;张健;刘娣;刘芙蓉;李丰;;胃癌细胞中ZCW通过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下调CAIX基因的表达[A];细胞·生命·健康——第十一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2009西安细胞生物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丁丽君;连宾;;几种微生物碳酸酐酶测定及其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魏香;李杰;周海梦;;几种渗压剂对碳酸酐酶折叠过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王琴梅;张涤华;张静夏;;采用SFAD将酶偶联在无活性官能团聚合物表面的新方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夏建荣;田其然;高坤山;;红毛菜光合无机碳利用机制与原位光合作用日变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马兵;李学军;;碳酸酐酶抑制剂对AQP1水通道和肿瘤转移的影响[A];2002全国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王占黎;睢天林;秦文斌;;几种爬行类血红蛋白与人血红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夏建荣;高坤山;;CO_2浓度变化对淡水绿藻碳酸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衍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5A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酿酒酵母碳酸酐酶活性中心的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亚涛;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去除低浓度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向福;基于CA等的分子进化及对接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程丽华;微藻(酶)膜反应器去除密闭环境空气中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苏波;晕船适应大鼠脑干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王勇;人阴离子交换蛋白1(带3蛋白)C端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樊江莉;二(2-吡啶甲基)胺为识别基团Zn~(2+)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丁滪;人红细胞膜上以带3蛋白为核心的蛋白质复合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为;典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吕玉民;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两种碳酸酐酶基因的克隆和启动子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璐;化学药剂处理克服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吴兆春;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与碳酸酐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何媛媛;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及典型植物碳酸酐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伟芳;碳酸酐酶的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朱方捷;合浦珠母贝贝壳基质大分子对含镁方解石镁含量的调控[D];清华大学;2010年
6 王铭;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的光合特性及其无机碳利用机制[D];暨南大学;2009年
7 赵向飞;碳酸酐酶Ⅸ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Ki67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8 王琴;拟南芥乙酰转移酶相关基因RAT1和RAT2的分子遗传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9 刘丽萍;微生物碳酸酐酶在方解石沉积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丽萍;微生物碳酸酐酶在方解石沉积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科;“雪球地球”假说找到新证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中科;“雪球地球”假说找到新证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永;磺胺类药的应用[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张仲一;中西药错误联用的药理学类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陈训忠;口味异常识隐疾[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麦国荣;碳酸酐酶抑制剂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