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絮凝搅拌能耗分布优化模式及其实验验证

陈威  
【摘要】:絮凝搅拌能耗分布问题是絮凝池合理设计的关键问题,近二、三十年来,在应用絮凝动力学原理进行絮凝池合理化设计方面,虽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絮凝搅拌能耗的优化分布问题,仍然停留在经验基础上,还未见有理论方面的说明和相关报道。所以,本文采用理论模式探索和专门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较好的理论和技术价值。 为了实现我国新的生活饮用水水质1 NTU浊度标准,考虑到我国大多数中小城镇水厂的技术经济条件,针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絮凝过程中水流流态对水处理效果影响,本课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公式和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推导,对絮凝最优浊度范围及絮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搅拌容器内水流流态的数值模拟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最佳絮凝控制条件,并制定出中小城镇水厂絮凝设施技术改造的实验方法。本文核心即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本文推导获得搅拌能耗优化分布的理论模式,其中γ值是与絮体分形维数有关的模型参数,主要与絮凝剂品种和投加量有关。该式表达了在总搅拌时间最短时的相邻的三档絮凝搅拌强度之间的数值比例关系。并据此得到絮凝反应池搅拌能耗分布优化的四个比例计算式,应用其中任意两个来拟定絮凝反应池水力搅拌条件,即可获得搅拌时间最少、所需容积最省的设计方案; (2)提出了新的絮凝聚集模型用于絮凝体等效粒径(等含水率和等沉降速度)的计算,由此导出新的絮体沉降计算公式; (3)实验证明影响絮体分形维数主要因素是絮凝剂的品种和絮凝剂的投加量。而与水的pH值和搅拌强度无明显关联。实验发现絮体分形维数的大小与絮凝剂投加量成线性关系,随着投加量增大而减小; (4)应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方法,确定了絮凝的最佳操作条件。通过实验所获得的结果验证了絮凝搅拌能耗分布最优模式是正确的; (5)应用CFD方法对絮凝水力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计算所得的能量耗散率ε替代絮凝有效能耗是合理可行的,模拟计算的最佳GT值分布也与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式相符; (6)本文提出的絮凝沉降实验装置、絮体图像处理和分形维数计算的方法,为水处理絮凝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手段。 本研究通过自制实验装置,对絮凝体进行实时动态观测和测定,得出以下创新点: (1)提出絮凝搅拌能耗分布理论优化模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可以作为絮凝 池设计的基本依据; (2)借助所提出的絮凝聚集模型假设,提出了可以进行含水率(孔隙率)计算的公式,并导出新的絮体沉降公式,对传统沉淀理论的颗粒沉速公式做出了改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建平;网格絮凝池工作原理探讨[J];净水技术;1995年03期
2 陈莉,范跃华;栅条絮凝─斜管沉淀池设计标准化方法的探讨[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年Z1期
3 曹翀;王晓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絮凝池相似规律的探讨(二)——相似准数的推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4 陈伟,高乃云,范瑾初;反应器原理用于折板絮凝池运行状况评价的探讨[J];给水排水;1999年07期
5 王乃忠;;絮凝池搅拌功率分析[J];给水排水;1990年02期
6 李灯海,刘学功;横向流栅条絮凝在水厂挖潜改造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1994年10期
7 梅钦;张金松;刘丽君;齐玉玲;;应用停留时间分布评价絮凝池整体运行状况的探讨[J];给水排水;2009年S1期
8 方晞;用CSTR原理分析高浊度水的高效絮凝澄清装置[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李镜明 ,周成湘 ,江小林;试论波纹板絮凝池的合理化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10 羊寿生!200002上海市圆明园路133号;物化除磷工程方案比较[J];给水排水;2001年03期
11 王锐;潘学辉;张喜峰;;絮凝方式对净水厂排泥特性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1年07期
12 本刊编辑部;混凝技术专题讨论会发言摘要(三)[J];中国给水排水;1987年04期
13 黄其龙;李镜明;;絮凝池能耗分配数学模型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14 肖树宏;王殿有;黄了如;陈鸿;殷春艳;吴琼;;长春市第四净水厂絮凝池的技术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6期
15 李铁;;程控多项排泥阀在絮凝池排泥系统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9年05期
16 李镜明;姚志强;;低浊度水絮凝新工艺的初步研究[J];给水排水;1989年06期
17 王晓昌,曹翀;絮凝池综合指标GT/Re~(1/2)物理意义的研讨[J];中国给水排水;1989年04期
18 李焱;;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工作原理及改进[J];山西科技;2008年03期
19 马绍基,朱康怡;折壁式水平隔板絮凝池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5期
20 刘丰珩,王晓芳;青岛白沙河水厂絮凝池的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华;徐立群;张海龙;;絮凝—沉淀在膜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雅玲;李艺;张韵;赵志军;方先金;李振川;;磁加载絮凝技术在清河污水处理厂应急工程中的应用[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陶辉;王毅;韩伟;江翰;李星;赵富旺;李圭白;;城镇供水处理厂节水策略及效益分析[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乾坤;张智良;;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5 饶宁;;冷轧污水处理工艺设计[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文;;合理利用现有设施 有效处理焦化废水[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万维晶;;浅谈玻纤的废水治理[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九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8年
8 袁琪;安世平;郑晨;;黄岩新水厂工艺优化设计与施工的浅析[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9 钟亮洁;刘益萱;;北京市第九水厂二、三期工程介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林清丽;张克峰;贾瑞宝;;浮滤池处理引黄水库水的试验研究[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威;絮凝搅拌能耗分布优化模式及其实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雪松;典型北方水源地藻类特征及其对自来水厂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詹咏;水流对混凝沉淀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4 王圃;城市给水处理厂及泵站能耗分析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莉平;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工艺过程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兆亮;气浮—好气滤池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贺维鹏;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刘绍根;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欣;对网格絮凝池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2 蔡小虎;改进隔板絮凝池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3 申锋;机械絮凝池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柳溪;基于CFD的网格絮凝池参数优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国强;基于CFD的网格絮凝池中过栅紊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薛广雷;气动絮凝用于城镇污染河水处理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刘赫;碱化絮凝海水预处理及联产氢氧化镁浆料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思辰;医院污水处理技术专用混凝设备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廖祁明;多重絮凝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振北;水处理絮凝工艺强化及颗粒形态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立群;惯性效应是絮凝的动力学致因[N];中华建筑报;2006年
2 ;高效混凝沉淀净水技术简介[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卞建国;本市建成世界最大气浮产水池[N];天津日报;2007年
4 龙军;金沙县多措并举确保县城供水[N];毕节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武永清;结成甘泉济苍生[N];太原日报;2007年
6 实习记者 何琼;污染严重企业不让进入开发区[N];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
7 ;黄河水到了咱的家[N];山西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江涛 实习生 秦延晓 通讯员 吕斌;说说自来水那些事儿[N];洛阳日报;2010年
9 何兴明;工艺小改进 解决大问题[N];福建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苏菁;120万昆山人将喝上优质水[N];苏州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