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不典型临床表现(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及不同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心内及心外科收治的的2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表现有无疼痛,分为疼痛组和无痛组;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
结果:2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夹层79例,Ⅱ型夹层6例,Ⅲ型夹层150例,其中男性193例,占82.1%,女性42例,占17.9%,男女比例约为为4.5:1。其中无痛性主动脉夹层21例,占8.9%。无痛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28.6%,明显高于疼痛组(P=0.012),高血压患者为36.4%,明显低于疼痛组(P=0.042)其中Ⅰ型夹层占61.9%,明显高于疼痛组(P=0.009),一年随访两组无明显差异。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Ⅰ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较高,占死亡人数的65.8%,急性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内脏缺血、肾功能不全、低血压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白细胞升高及血沉增快对主动脉夹层住院期间死亡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结论:1.无痛性主动脉夹层中DeBakeyⅠ型患者较多,糖尿病是主动脉夹层患者出项不典型表现(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的原因之一。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和有疼痛表现的典型主动脉夹层一年预后无显著差异。2.急性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内脏缺血、肾功能不全、低血压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白细胞升高及血沉增快对主动脉夹层住院期间死亡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
|
|
|
1 |
郭仲田,薛居芝,吴琦,李秀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8年10期 |
2 |
朴圣淑,袁飞,刘凤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误漏诊分析[J];首都医药;1998年01期 |
3 |
罗晓琴;寸学;王珠堂;姚纲;严亚军;赵喜梅;雒亚梅;;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09期 |
4 |
李荣,周淑英,杨丽娟;主动脉夹层撕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5年03期 |
5 |
严志琼,徐文哲;主动脉夹层诊治进展[J];临床医学;2005年05期 |
6 |
周强;主动脉夹层9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6年09期 |
7 |
公丽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误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2期 |
8 |
战淑惠
,宋文宣;心血管病临床合理用药专题笔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J];青岛医药卫生;2005年02期 |
9 |
杨西云,戴青原,谭留明,孙贤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年06期 |
10 |
黄敏;张超红;程小宪;;以颈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6年01期 |
11 |
赵良辰;刘全;;主动脉夹层症的临床指征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06期 |
12 |
胡玉萍;孙芳;张舸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0年32期 |
13 |
林紫薇;宋莹莹;邱晓辉;;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体会[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年05期 |
14 |
潘子星;;主动脉夹层诊治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
15 |
梁庆祥,岑治勋;主动脉夹层10例误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
16 |
王和,李冬梅;充血性心衰为首发症状主动脉夹层动脉痛l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7 |
刘佳,汪克非;3例主动脉夹层误诊误治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18 |
梁艳芳;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8年05期 |
19 |
史振宇!200032上海,陈福真!200032上海,颜志平!200032上海;主动脉夹层的介入开窗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
20 |
宁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的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