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镁/可溶性淀粉复合除氟剂的制备及其除氟机理研究
【摘要】: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但氟摄入过量会引起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等。目前国内外含氟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工艺法、电渗析法和电凝聚法等,其中饮用水除氟以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已知,氧化镁(MgO)可作为除氟的吸附材料,并且有较高的吸附能力,但其固有的缺点使得其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为了获得具有更高除氟能力和更好实用性的吸附材料,本研究利用可溶性淀粉来对MgO进行改性,得到吸氟容量高的MgO/Soluble Starch(MgOS)复合吸附剂。实验证明,该复合吸附剂的去氟效果优于单独使用MgO和可溶性淀粉。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到制备MgO/可溶性淀粉复合吸附剂的最佳条件:MgO与可溶性淀粉最佳配比为1:1,最佳煅烧时间和最佳煅烧温度分别为4h和400℃。同时,本文对活性MgO和MgO/可溶性淀粉复合吸附剂分别进行一系列去氟平行实验,得出两者在模拟含氟水溶液中的除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gO/可溶性淀粉复合吸附剂能够在5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是2256mg/kg;当pH在2~12间变化时,MgO/可溶性淀粉复合吸附剂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吸附量。
实验研究了MgOS复合吸附剂的表征,分别使用环境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扫描(XR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并对该复合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进行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得出Langmuir等温吸附热力学模型与Freudlich等温吸附热力学模型相比更适合描述该复合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过程;而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与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更适合描述该吸附过程。由计算得出的Gibbs自由能变ΔG00、焓变ΔH0和熵变ΔS00可知MgOS对氟离子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因此,MgOS复合吸附剂具有较好环境适应性,且去氟能力较高,是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去氟材料。
|
|
|
|
1 |
王春燕;白利斌;;大孔性pH响应丙烯酸/淀粉水凝胶的合成及表征[J];胶体与聚合物;2009年03期 |
2 |
张慧;尹晓爽;杨文忠;;链状与环状多糖调控CaCO_3的仿生合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3 |
凌洁;赵新法;陶燕;;交联淀粉微球的反相悬浮合成及成粒机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
4 |
詹国平,黄可龙,张法旺;载药淀粉微球的合成研究[J];化学世界;2005年12期 |
5 |
王鑫;姬广斌;张斌;常晓峰;;碳包裹软磁金属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04期 |
6 |
陈永德;安太一;;X射线K值法测定铅阳极渣中硫化铅、氯化铅含量[J];物理测试;1983年02期 |
7 |
卢建杭,黄克玲,刘维屏;含氟水治理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1999年06期 |
8 |
叶鼎彝;可溶性淀粉及其调制法[J];化学世界;1951年10期 |
9 |
王世农,刘刚伟;可溶性淀粉还原性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0 |
阮宇成;刘琢;;对“用红薯制可溶性淀粉”一文的问题解答(答郑州市古秦农业机械厂顾元常问)[J];化学通报;1959年06期 |
11 |
王国建;王东田;陈霞;尹方平;;吸附法除氟技术的原理与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
12 |
;俄罗斯研究新一代医用有机硅吸附剂[J];现代纺织技术;2009年05期 |
13 |
牟肇翚,刘兴俊;氢氧化铝-氢氧化铁复合吸附剂对海水吸铀量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5年01期 |
14 |
史林启,李湛勇,何炳林;甲苯二异氰酸酯交联氧化β-环糊精及其与透析膜复合吸附剂对尿素的吸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10期 |
15 |
张娟利,李艳琦;用复合吸附剂精制石油蜡的研究[J];炼油设计;2001年10期 |
16 |
颜长青;焦化废水除氟技术及其应用[J];燃料与化工;2002年04期 |
17 |
刘业凤,王如竹;高吸水性能的新型复合吸附剂SiO_2·xH_2O·yCaCl_2的孔隙结构测试与分析[J];中国科学E辑;2003年09期 |
18 |
黄安,曾丽梅,冯学华;天然植物可溶性淀粉在洗发香波悬浮剂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9 |
符晓,陈凡植,黄树杰;低床层烟炱复合吸附剂脱硫实验及机理探讨[J];广东化工;2004年05期 |
20 |
;兰州化物所高效氮磷复合吸附剂通过成果鉴定[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