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

罗敏  
【摘要】: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起始环节,又是资源配置的源头,提高质量也是研究生招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既重视规模培养,又重视创新人才选拔的情况下,目前以指令性招生计划为招生任务,以统考为主要选拔形式、以初试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历史的回顾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提出了“三层三维分析模型”,认为三个维度上的具体问题是管理重心过高,招生计划编制依据不明确,价值选择上存在争取优秀生源和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矛盾,考核内容上存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矛盾,表现出资源配置、行动策略、利益需求不一致,研究生招生改革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在整体上,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分析,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面和权力、资源、质量三个维度上,探讨选拔主体(权力结构)——招生计划(资源投入)——考试录取(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各层各维的运行机制,达到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 在可操作性上,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和研究生入学质量的保证机制。首先在分析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和财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算法,提炼出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理论基础、边界条件、配置机制、形成方式、计算依据,进行指标配置的算法研究,得出贯穿宏观和微观的计算公式,并以H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为实例,对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进行验证。然后在分析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招生质量的因素,提出三个层次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招生质量保证的实施机制。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构建了贯彻宏中微三个层面的三维模型,从整体性提出了解决研究生招生权力、资源和质量的整体性方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和选拔质量监督的权力主体、权力内涵和利益表达的合理对应关系,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在招生计划配置机制中构建了依据明确的量化解决方案,提出了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在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主体与质量控制的对应关系,从而在改革的可操作性上取得突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永谋;;我的“人师”——记刘大椿先生教我做博士学位论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5期
2 张春元;周珞晶;;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中执行成本问题初探——以博士学位申请制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3 段亚敏;;浅析如何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J];中国研究生;2005年03期
5 付艳红;潘红;;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合理性分析和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6 刘道玉;;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整顿和改革[J];高教探索;2008年01期
7 李琳;;研究生招生高考化之忧[J];百姓;2007年07期
8 秦发兰;郑红波;胡承孝;;以学科建设思想指导研究生招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肖学金;茅鸿祥;;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0年01期
10 蒋笑莉;陈凯旋;钱辉;;论研究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11 孙炘,高虹 ,刘颖 ,赵伟 ,陈皓明;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07期
12 王在华;;获奖感言[J];中国研究生;2005年02期
13 管祎;夏品奇;;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5期
14 王丽梅;李门楼;;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15 胡海岩;;博士生导师的使命[J];中国研究生;2005年01期
16 陈地龙;陈怡婷;谢鹏;戴立里;秦跃文;张小明;;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双盲评审[J];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09期
17 王新彦;;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18 巩喜云;;教育投资结构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19 张奎明;站在理论前沿,促进学科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0 ;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题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梅;田智慧;;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分析[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克平;;国内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方面出版物简介(续Ⅴ)[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炎锋;朴春君;李俊梅;;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4 邓朴;石正义;王麒;;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多元化模式初探[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关于推荐200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关于推荐2009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甘荔桔;;Seminar教学形式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树文;范晓丹;;推进北京市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路与举措[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10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5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7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王文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7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9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晨光;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周玲玲;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特约通讯员  汤宏;播撒创新的种子[N];解放军报;2006年
4 田红 记者 胥茜;论文无创新 一票能否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洪歧;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单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王握文周珞晶 吴丹;1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启示[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欧阳春艳;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揭晓[N];长江日报;2005年
8 学位办;研究生院奖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徐宜军;哈工大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议制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李大庆;中科院为今年留院博士启动研究工作[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