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汞释放及转化的实验与机理研究
【摘要】:汞(Hg)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元素,能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中枢神经损伤及婴幼儿畸形,是一种全球污染物,其排放控制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热点。燃煤电厂是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然而煤燃烧过程中汞的排放规律和控制机理方面研究尚很浅薄,在我国更是如此。
本文借助管式炉和沉降炉试验系统和燃煤烟气Hg在线分析仪,对煤粉燃烧过程中汞的释放迁徙及排放控制规律展开了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考察了汞在煤粉燃烧过程中的析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了氧燃烧方式下的汞排放特征及脱除性能,分析了燃煤烟气组分对汞的氧化规律,并对实际燃煤电厂的汞排放进行了现场采样和模拟预测,以期为燃煤汞排放控制的理论研究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
在管式电加热炉试验系统上,考察了不同煤种的Hg析出温度、析出强度分布及其烟气中的Hg形态分布,并与煤中Hg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关联分析,提出了基于Hg的析出特性初步判断煤中主要汞赋存形态的实验思路与方法,分析了煤中Hg与S的依存释放特性。煤样的Hg析出呈多峰分布,第一个析出峰(P1)强度较高,在360℃~460℃左右;第二个析出峰(P2)和第三个析出峰(P3)的强度大小不一,P2峰在445℃~850℃,P3峰在930℃以上。析出峰的单质汞(Hg0(g))比例在38%~100%,呈现P1P2P3的规律。利用Hg的析出特性,结合浮沉实验,可对煤中主要的Hg赋存形态及其分布进行初步判断。煤中Hg与S存在一定依存关系。
利用管式炉和沉降炉实验系统,在氧燃烧气氛(O2/CO2)下,考察了不同煤种的Hg排放浓度及形态分布,分析了O2浓度变化的影响,探索了煤粉添加CaO和Fe203的Hg控制机理。O2/CO2气氛下,煤中Hg的初始析出受到一定抑制,P1峰的强度和温度均有所降低。烟气中的汞浓度及形态分布因煤样而异。O2浓度升高至30%时,烟煤的总汞(HgT(g))排放浓度显著增加,Hg0(g)浓度基本维持不变。O2/CO2气氛可促进CaO对Hg的脱除,强化Fe2O3对Hg0(g)的催化氧化;O2浓度升高不利于CaO脱HgT(g),但30%的O2可明显促进Fe2O3对Hg0(g)的氧化吸附。
利用模拟燃煤烟气,研究了燃煤烟气组分HCl/C12/SO2/NO/NO2对Hg0(g)形态转化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烟气组分间的协同作用。HCl和Cl2是最主要的Hg0(g)氧化剂,HCl与Hg0(g)的反应在600℃以上才发生,Cl2在室温下即能显著氧化Hg0(g)。反应温度高于400℃后,烟气中的Cl2开始分解。NO对Hg0(g)的氧化与其浓度有关,Hg0(g)氧化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降低。O2、NO2和SO2对Hg0(g)的氧化率均较低,不超过10%。两种烟气组分共存显示了Hg0(g)氧化的协同作用。HCl/NOx和Cl2/NOx对Hg0(g)的氧化情况相似:200℃~600℃范围的Hg0(g)氧化显著增强,600℃~1000℃范围的Hg0(g)氧化有所减弱;加入O2有利于Hg0(g)氧化。SO2明显抑制HCl对Hg0(g)的氧化。400℃时SO2和NO2共存可获得48%~63%的Hg0(g)氧化率,温度升高到1000℃后,Hg0(g)氧化率大幅降低。
采用美国EPA推荐的OHM方法和EPA方法26A,对燃煤电厂的汞及卤素化合物的排放进行了现场同时采样,调查了燃煤电厂烟气中的汞形态分布及排放浓度,分析了Hg0(g)随烟气流程的氧化情况,探讨了HF、HCl、NO和SO2与汞形态转化的关联,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燃煤电厂汞排放预测模型并与现场采样结果进行了比较。烟气中气态总汞的浓度为6~28μg/Nm3,随着烟气流程,烟气中气相总汞的浓度降低,氧化态汞的比例从41%升高到74%。汞的排放因子为5.63 g/1012J(13.11b/1012Btu)。燃煤烟气中的卤素化合物主要为HF和HCl, Cl2与HBr浓度极低,未检测到Br2。烟气中HF、HC1、SO2和NO的浓度与氧化态汞的比例均显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对本次采样结果的预测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
|
|
|
|
1 |
徐锐;吴三毛;李资荣;;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系统可靠性估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年13期 |
2 |
方志星;周祖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S1期 |
3 |
赵毅,马双忱,华伟,庞庚林;电厂燃煤过程中汞的迁移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11期 |
4 |
王乾;段钰锋;吴成军;杨立国;王运军;江贻满;;燃煤电厂脱硫系统的脱汞特性研究[J];锅炉技术;2008年01期 |
5 |
徐锐;杨昌柱;侯凤生;;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玻璃鳞片防腐层可靠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0年11期 |
6 |
杨振宇,羌宁,季学李;美国燃煤电厂锅炉烟气中汞的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5期 |
7 |
田贺忠;郝吉明;赵喆;孔祥应;杨超;路光杰;刘汉强;徐凤刚;;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及潜力分析[J];中国电力;2006年02期 |
8 |
李朝旭;刘峰;;燃煤电厂脱硫装置中无烟气换热器的优越性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
9 |
夏立江,李楠,沈德中,周苑松;原位生物修复治理汞害的机制及作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8年03期 |
10 |
刘俊华,王文华,彭安;北京市二个主要工业区汞污染及其来源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
11 |
李全民,张志洁,耿新华,刘奇;氯化钠-碘化钾-丙醇体系萃取分离汞[J];应用化学;2001年03期 |
12 |
栾向晶;汞污染物形态分析的重要性[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年03期 |
13 |
段淑民,刘新华,李红英,袁增明;某金矿车间空气汞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
14 |
杨立君;郝云飞;;600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调试及优化[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8年07期 |
15 |
祁忠占,宋玖雪,刘桂琴,彭永康,张宏;汞对蔬菜幼苗生长及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1年03期 |
16 |
王联社,周鹏,陈晓娟;对YYG-2型冷原子荧光测汞仪的改进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2年01期 |
17 |
杨振华;催化动力学吸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痕量汞[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年03期 |
18 |
马成仓,李清芳;汞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99年01期 |
19 |
鲁绪会;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汞(Ⅱ)[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
20 |
宋薇,吴坚,汪正范,丁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测定天然气中微量总汞[J];现代科学仪器;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