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原理性实验研究

段小春  
【摘要】:重力梯度测量在地下勘测、地球重力场恢复以及万有引力常数测量和等效原理等检验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在单个磁光阱基础上利用双原子喷泉实现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的研究工作。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100s的积分时间内,0.45m基线上的重力梯度测量分辨率达到了100E。 我们利用受激Raman跃迁操纵87Rb原子实现原子干涉,并进行原子干涉重力差分测量来获得重力梯度信息。首先,用磁光阱装载原子并将其上抛,形成原子喷泉。在原子的飞行过程中,一部分处在磁不敏感态、狭窄速度分布内的冷原子被挑选出来。紧接着选态后的原子与Raman光π/2-π-π/2脉冲系列相互作用,其波包被分束、反射,最后汇聚,实现原子干涉。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信息被读入到原子波包相位中。最后,探测不同态的原子比例,得到原子在干涉过程中的跃迁概率,从而可以提取出重力加速度信息。利用双原子喷泉形成两个高度不同的原子干涉仪,就可以实现重力梯度测量。 本文详细介绍了原子干涉仪中原子初态制备、探测功能和双喷泉的实现,以及重力梯度测量的初步实验结果,并分析了梯度测量中相关的噪声和系统误差。分析表明目前探测噪声是梯度测量实验的主要噪声源,而磁场不均匀引起的偏差是重要系统误差之一。我们提出并实现了用双原子喷泉形成两个干涉仪进行磁场梯度的同时差分测量,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干涉区磁场梯度测量的分辨率。最后,在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望了下一步重力梯度测量工作的重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海兵;郭刚;周坚鑫;马存尊;丁昊;;旋转式重力梯度测量系统试验及数据处理[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6年06期
2 涂良成;李祝;伍文杰;王志伟;周泽兵;;航空重力与重力梯度测量对惯性稳定平台的需求分析[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3 张永明;张贵宾;盛君;;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的基本理论及应用[J];地质装备;2006年06期
4 张昌达;航空重力测量和航空重力梯度测量问题[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5 曾华霖;重力梯度测量的现状及复兴[J];物探与化探;1999年01期
6 陆璇辉;王将峰;;基于原子干涉的量子陀螺仪[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3期
7 刘飞;燕寒;;浅析原子灰的施涂[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年02期
8 朱林;李腾飞;农华斌;;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检测方法[J];通信企业管理;2022年03期
9 陈泺侃;陈帅;潘建伟;;原子干涉技术在惯性领域中的应用[J];导航与控制;2020年Z1期
10 朱星;;直接观察3个原子相互碰撞[J];物理;2020年12期
11 陆文军;;如何实现常态下原子重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1年S1期
12 罗杰;马昊军;王国林;肖学仁;;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高焓空气氮原子测量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1年07期
13 ;原子“快照”揭示超薄黏土中的离子运动[J];润滑与密封;2021年10期
14 燕寒;潘朝瑞;;浅析原子灰的整形方法[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年22期
15 蔡波;郝传鹏;盛东;;基于多反射腔的原子器件的一些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9年12期
16 王志杰钣喷服务专家团队;;原子灰施工容易产生的缺陷及改善[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0年08期
17 徐来;;提高原子灰利用率的研究[J];四川水泥;2020年11期
18 王华栋;高炳天;刘立美;冯浩;Gao Xingmin;Shevchenko.O.V.;;一种原子气室制备碱金属充制工艺设备的研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20年11期
19 刘福军;;浅析原子灰的施涂[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桐林;程一;;航空重力梯度测量误差补偿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八)—专题八十二:航空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与应用、专题八十三: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专题八十四: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C];2020年
2 舒晴;周坚鑫;尹航;高维;;应用和研制中的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海兵;李东明;马存尊;杨慧;韩军海;马杰;;重力梯度测量系统半物理仿真试验[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潘军;;重力梯度测量及应用[A];重力测量技术——2014年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4年
5 李祝;徐邨;郭春轩;王志伟;涂良成;;航空重力梯度测量对平台需求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论文集[C];2014年
6 杨以纲;;原子注入细胞损伤机理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李荣斌;;硼-氮原子共掺杂金刚石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8 李泽亚;许静平;羊亚平;;磁单负材料板附近的原子辐射场性质[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9 杨国建;;原子相干俘获及其光学性质[A];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光学和激光物理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高翔;韩小英;李家明;;电子和钠原子的低能散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1 冯刚;孔德金;;铜、银和金原子在伽玛氧化铝表面的吸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2 李代军;刘夏姬;黄湖;李师群;;原子磁导引[A];第四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9年
13 胡江;;如何区别原子·元素·单质[A];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C];2006年
14 谢琼涛;;相干控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原子的自囚禁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5 胡常伟;;利用原子经济反应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的若干进展(摘要)[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6 赵红梅;苏红梅;;甲醛在丁烯和氧原子反应中的形成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17 姜丹丹;曾昭发;袁志毅;;基于空间梯度加权的重力张量数据反演研究[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二)——专题8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专题82:工程结构性态化设计与地震韧性、专题8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C];2017年
18 全威;林志阳;吴明艳;康会鹏;刘红平;柳晓军;陈京;刘杰;贺贤土;陈式刚;熊辉;郭丽;徐晗;付玉喜;程亚;徐至展;;中红外激光条件下原子阈上电离光电子谱中的经典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9 马旭村;陈曦;贾金锋;薛其坤;;利用自旋诱导的束缚态研究单个原子的识别以及单个化学键的形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0 胡文虎;;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A];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1期(总第224期)[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段小春;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原理性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孙步梁;高分辨率原子干涉重力测量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解伟誉;超原子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0年
4 李国辉;应用于光钟的镱原子激光冷却和囚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阿民;基于原子阱的痕量氩同位素分析装置的搭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6 连欣;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金属铜表面氧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7 李楠;基于原子的磁场与重力场测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朱致英;原子的辐射性质与时空量子热效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衣学喜;特殊条件下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1999年
10 曾庆轩;硅基材料表面与氧原子相互作用的光谱诊断与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11 孙大立;锂原子的冷却囚禁及相干操控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12 王文丽;冷镱原子光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3 王肖隆;基于原子干涉的高分辨率引力测量[D];浙江大学;2011年
14 徐俊;运动原子亚半波长局域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5 韦宏玮;旋转加速度计式重力梯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16 李凯;光在原子介质中的传播和存储及多边带冷却对囚禁原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17 高峰;锶光钟的原子冷却及互组跃迁谱线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4年
18 朱云峰;闵氏时空中与标量场导数相耦合的加速原子的辐射性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9 周敏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原理性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0 于志飞;光和原子混合干涉的优化与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新月;航空重力自梯度校正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聪;钾原子在硅烯表面的吸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3 陆世专;具有全反射平面边界时空中原子的自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政;超原子的电子激发及自异构化过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2年
5 程爱华;币族金属超原子的电荷分布与趋肤行为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21年
6 付琴;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原子灰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张艳;Kramers-Henneberger 原子的有质动力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8 孔令熙;固体材料剪切松弛时内部原子的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程一;基于深度学习的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事后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21年
10 毛勇;原子电荷对分子间相互作用计算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1 陈险峰;激光作用下原子的力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12 张欣;单晶蓝宝石表面铷原子的停留时间及势垒高度的测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年
13 杨艳丽;关于原子局域化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4 王强;锶原子的激光冷却和囚禁[D];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10年
15 陆可为;鎓盐衍生异原子掺杂碳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9年
16 姜思宇;一维耗散腔中原子的压缩效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7 赵慧红;原子腔系统透射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8 龚成;相位控制的运动原子亚半波长局域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9 张琰;氮原子同位素位移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20 柳叔毅;室温下吸附在硅(111)-(7x7)表面上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D];南昌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宋婧;2022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在北京举行[N];中国电子报;2022年
2 本报记者 王超;原子会被“看”得“发呆”吗?[N];中国科学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蒋昕捷;来,和原子跳个舞[N];中国青年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覃浩峰;“勇狮”原子灰 向品牌出发[N];广东科技报;2004年
5 冯维维;抓拍原子中的高速电子[N];中国科学报;2021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柴莎莎;Fusion—io推原子系列闪存平台[N];网络世界;2014年
7 杜华斌;英发现仅一个原子厚的新材料群[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沈春蕾;超十万亿个“热舞”原子无序纠缠[N];中国科学报;2020年
9 记者 鲁伟 通讯员 罗芳;原子“比萨斜塔实验”精度创新纪录[N];中国科学报;2015年
10 记者  董映璧;俄成功观测到“放牧”原子现象[N];科技日报;2006年
11 本报记者 邓媚;捕捉原子的快乐老头儿[N];广东科技报;2008年
12 记者 丁一鸣 通讯员 王敏;我科学家实现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精密探测[N];光明日报;2022年
13 记者 房琳琳;材料内部直接观察到运动原子[N];科技日报;2014年
14 记者 许琦敏;科学家首次发现“负温度原子”[N];文汇报;2013年
15 本报记者 张梦然;原子唱起“空城计”[N];科技日报;2010年
16 记者 倪永华;德首次用激光移动单个原子[N];科技日报;2001年
17 本报记者 陈海波;锶原子光晶格钟:35亿年不差一秒[N];光明日报;2022年
18 记者 刘霞;极化原子间微弱引力首次测得[N];科技日报;2022年
19 本报记者 张渺;原子演电影[N];中国青年报;2013年
20 刘旭红 记者 杨蕾;我国锶原子光钟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质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