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社区干预探索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她们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并比较我国不同地区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水平的策略,评价干预效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KAP现状、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定量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简单随机抽样,共调查深圳市宝安区两家工厂、广州市一家工厂的未婚流动女性5156人,调查内容包括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等;定性调查通过访谈方式进行。2.不同流出地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分析比较我国中、西部流出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需求现状、及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3.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的综合干预研究:以深圳市某工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开展生殖健康干预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该工厂两个厂区的未婚女性402人和449人。干预活动的形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讲座、同伴教育、提供咨询和避孕服务。干预持续6个月,总随访率为85.9%。干预后,以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对干预全面总结评价该干预模式推广的可行性。所得定量资料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SPSS 15.0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归类分析、案例评价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仅15.9%的未婚流动女性知道“月经正常的妇女的易孕期”;38.4%知道怀孕后最早最特征的症状;多数避孕方法的知晓率低于40%;40.3%的未婚流动女性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人工流产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多数未婚流动女性听说过艾滋病、常见的性病,但对艾滋病、性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2.未婚流动女性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以往研究开放。31.9%的未婚流动女性支持婚前性行为,14.2%的对象支持未婚先孕,未婚流动女性的性观念仍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与以往研究相比较,她们的相关态度呈开放趋势。3.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人工流产率较高。未婚流动女性自报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6.9%,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中,26.4%的对象自报有人工流产的经历。4.未婚流动女性对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较大。85.3%的未婚流动女性认为有必要向他们提供生殖健康知识、咨询、避孕服务,其中58.4%的对象有获得正确性知识的需求,32.9%的对象希望获得避孕咨询服务,32.2%希望获得妇科检查服务等。5.我国中西部未婚流出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不同,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影响未婚流动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因素为:有无男友、年龄、外出务工时间、当地或居住地是否有避孕服务、住宿类型、避孕知识得分、性病/艾滋病知识、学历、是否与男友有性与生殖健康话题交谈、婚前性行为态度,但中部、西部未婚流出女性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不同。6.基于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同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可行性体现在: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容易实现生殖保健的友好服务;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保健服务可及性较好;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容易与未婚人群建立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保健服务的开展;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低廉;⑤经过近半年的干预发现,干预组研究对象生殖健康知识显著提高,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变。局限性体现在:①以健康教育和咨询为主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其力度有限;②缺乏开展性与生殖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③社区卫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不同类型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倾向不同。④性与生殖保健的短期干预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长期效果尚不能确定。结论及建议1、未婚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应将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纳入到城市卫生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体系中,并逐渐完善该体系,加大对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的投入。2、未婚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知识贫乏,知识来源方式单一,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可提高她们的知识水平。让未婚流动人群接受更多的来自于学校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对性教育起辅助和加强的作用。3、社会多部门联合促进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是生殖保健服务的主要提供部门,但服务信息可及性差、并且流动人口具有对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变化,可接受性差,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以促进未婚流动女性的性与生殖健康。4、大力推行友好服务。建立广泛的友好信息与服务,可以提高未婚人群性与生殖健康的可及性。很多未婚人群由于“不好意思”而错失接受生殖健康服务,在选择服务时,她们也会考虑医疗技术、保护隐私、服务价格、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候诊时间、便利性等。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友好服务”的渴望。5、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提高未婚人群生殖健康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创新点1、首次探讨了我国中西部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差异。2、率先尝试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综合干预研究。
|
|
|
|
1 |
许侠;;国际社会关心妇女生殖健康问题[J];医学研究杂志;1995年09期 |
2 |
贾太和;生殖健康知识浅说[J];华北国防医药;2000年01期 |
3 |
魏美娟;不孕症与生殖健康[J];河南科技;2002年08期 |
4 |
;澳门、香港和内地生殖健康研讨会通知[J];生殖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5 |
邹红梅
,罗滢;优生优育从生殖健康开始[J];现代保健;2005年10期 |
6 |
;“性教育及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通知[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01期 |
7 |
;“性教育及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通知[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03期 |
8 |
史丽华;邵毫;忽新泰;陶林;李敏玲;胡序怀;吴露萍;;深圳市生殖健康咨询师队伍建设实践[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07期 |
9 |
朱尧耿;;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举办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评员认证培训班[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11期 |
10 |
孟蓓,闫素文;妇产优生门诊中的计算机咨询服务[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03期 |
11 |
贺佳,贺宪民,高尔生,楼超华;生殖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生殖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生殖与避孕;2001年02期 |
12 |
翁梨驹!100020;女性生殖健康[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01期 |
13 |
;福建省举办生殖健康与保健培训班[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年01期 |
14 |
赵白鸽;把握生殖健康科-技-产发展的新动向——在2002’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高新技术产业论坛会上的讲话[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09期 |
15 |
王世礼,潘芹,安茂伟,丁翠元,徐有涛,许丛;生殖健康热线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年08期 |
16 |
俞超芹;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
17 |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国际研讨会通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年04期 |
18 |
童哲峰;;陕西省举办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培训班[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06期 |
19 |
赵金安;董峻岭;;沁阳市开展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年05期 |
20 |
童哲峰;;陕西省举办生殖健康咨询师师资培训班[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年07期 |
|
|
|
|
|
1 |
吕杰强;;生殖健康与辅助生殖[A];2008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2 |
王一飞;;促进生殖健康,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
3 |
王凤兰;;21世纪中国妇女生殖健康发展趋势[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
4 |
吕杰强;;生殖健康与辅助生殖[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5 |
安宝华;;生殖健康产业的机遇与挑战[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
6 |
刘文娜;;生殖健康与护理人员的作用[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7 |
程怡民;黄娜;李颖;郭欣;王献蜜;;生殖健康与流产后服务[A];澳门、香港、内地生殖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8 |
李芝兰;王建江;尚晓云;任玲玲;唐新元;张志刚;;节育措施与生殖健康关系的探讨[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
9 |
肖碧莲;;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A];第二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10 |
隋淑娜;;人工流产与生殖健康及健康教育[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