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及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干预效果评价

谌丁艳  
【摘要】:非法药物滥用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损害国民经济,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且使用者在药物作用下容易发生各种暴力和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据估计,全球每年有2.1亿人使用非法药物,导致其中近20万人死于吸毒。我国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非法药物滥用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从1990年的7万人上升至2009年的133万人,其中73.2%的人属于海洛因滥用者。 海洛因成瘾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复吸,戒毒患者复吸与多种因素有关,既包括环境因素,也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在患者自身因素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在戒毒患者心境恶化时,对毒品的“渴求”被唤醒率高达74.89%。因此,对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干预,从而改善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预防复吸意义重大。 关于复吸的机制均尚不十分明确,但中脑边缘奖赏系统被普遍认为在海洛因成瘾相关问题及复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海洛因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成瘾物质都对该系统有一定的作用,或直接影响系统中多巴胺的功能,或通过其他神经递质如伽马氨基丁酸、5-羟色胺能或胆碱能神经递质起作用。“奖赏不足综合症”是对物质成瘾和复吸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中脑边缘奖赏系统失衡(受体不足、递质缺乏)可引起人们对通常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从而促使人们有寻找毒品带来快感的倾向。海洛因成瘾者在长期反复吸食海洛因等毒品过程中,脑回路中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伽马氨基丁酸和色氨酸等大量消耗。加之成瘾者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差,这更导致了吸毒人员神经递质水平的不足。根据“奖赏不足综合症”假说,神经递质的减少又可能导致成瘾者去寻求毒品的刺激。既往有研究表明摄入某些神经递质的前体物质能提高大脑中相应神经递质的水平,也有文献显示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如色氨酸、卵磷脂等的摄取对改善失眠和情绪紊乱有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补充成瘾、复吸相关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包括酪氨酸、卵磷脂、L-谷氨酰胺和L-5羟色胺酸,能帮助改善成瘾者的相关症状,如情绪紊乱等,从而对预防复吸有作用。为了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以及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对改善心理状况及在预防复吸中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研究,研究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复吸提供帮助。 方法:采取立意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武汉市劳教局下属的劳教所中抽取研究对象。对1270名劳教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劳教戒毒人员894人,劳教非戒毒人员376人。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心理状况、人格特征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劳教戒毒人员心理状况的因素。采用SPSS12.0、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调查对象平均负性情绪总分为51.1±37.1,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劳教人员占54.3%;劳教戒毒人员负性情绪总得分平均为52.1±36.8,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劳教戒毒人员占55.8%;劳教非戒毒人员平均负性情绪总分为48.6±37.5,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劳教非戒毒人员占5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劳教戒毒人员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风险是男性的0.47倍(95%可信区间(CI)=0.32-0.71,P0.001);已婚劳教戒毒人员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风险是未婚者的1.84倍(95%CI=1.16-2.93,P=0.010),分居/离婚/丧偶的劳教戒毒人员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风险是未婚者的2.06倍(95%CI=1.29-3.28,P=0.002);愤怒(OR=1.02,95%CI=1.01-1.03,P=0.004)、敌意(OR=1.05,95%CI=1.03-1.06,P0.001)、指向自我攻击(OR=1.02,95%CI=1.01-1.03,P=0.001)、行动冲动(OR=1.03,95%CI=1.02-1.04,P0.001)、认知冲动(OR=1.02,95%CI=1.00-1.03,P=0.022)人格特征是危险因素,得分越高,处于严重心理紧张/压力状态的风险越高。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行动冲动是影响劳教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负性情绪的显著因素。年龄、性别中的女性,婚姻状况中的已婚和分居/离婚/丧偶,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行动冲动回归系数分别为0.348(P=0.033),-6.590(P=0.003),5.779(P=0.034),7.718(P=0.005),-0.145(P=0.034),-0.251(P=0.002),0.302(P0.001),0.571(P0.001),0.334(P0.001),和0.431(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支配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和行动冲动的攻击和行为冲动因子对心理状况的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00。 结论:劳教戒毒人员中处于严重的心理紧张/压力状态比例较高,性别,婚姻状况、父母健在情况、攻击性和冲动性人格特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劳教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 第二部分神经递质前体物质补充对吗啡依赖大鼠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目的:拟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实验来评价酪氨酸和卵磷脂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干预作用。 方法:给予大鼠连续7d皮下注射吗啡(5mg/kg, s.c.),建立吗啡依赖大鼠CPP模型。在CPP消退期,连续给予14d酪氨酸(200或400mg/kg, i.g.,1次/天)或卵磷脂(100或200mg/kg, i.g.,1次/天)或两者联合(酪氨酸200mg/kg+卵磷脂100mg/kg或酪氨酸400 mg/kg+卵磷脂200mg/kg, i.g.,1次/天),观察酪氨酸和卵磷脂对吗啡依赖大鼠CPP的影响。 结果:在停止给予吗啡后的第14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分别为45.78±14.61和248.78±65.2%;酪氨酸400 mg/kg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为96.22±51.75s(与空白组相比,P=0.471;与模型组相比,P=0.035);卵磷脂200 mg/kg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为100.78±43.41s(与空白组相比,P=0.401;与模型组相比,P=0.029);联合干预的两组(酪氨酸200 mg/kg+卵磷脂100mg/kg,酪氨酸400 mg/1,g+卵磷脂200mg/kg)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68.00±61.23s和172.89±40.88s(与空白组相比,P值分别为0.092和0.080;与模型组相比,P值分别为0.259和0.289)。 结论:无论是酪氨酸、卵磷脂单独还是联合干预都能减少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意味着酪氨酸和卵磷脂能促进已形成的CPP消退,对人类的预防复吸可能也有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神经递质前体物质补充对改善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戒断症状的作用 目的:评价神经递质前体物质(酪氨酸、卵磷脂、L-谷氨酰胺和L-5羟色胺酸)补充对改善脱毒后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和情绪的作用。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从武汉市某戒毒所抽取83名脱毒后的海洛因成瘾者。干预组给予酪氨酸、卵磷脂、L-谷氨酰胺和L-5羟色胺酸综合干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所有患者的睡眠状况和戒断症状进行每天评估,对情绪状况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评估。使用两样本t检验来比较两组在基线和干预后的得分改变情况。两组间连续6天的失眠症状和戒断症状的比较均采用将基线数据作为协变量的混合效应线性模型。 结果:在失眠得分上,时间和干预有显著的交互作用(b=-1.595,P0.001,b为斜率的参数估计值),表明随着干预的进展,干预组的患者失眠得分下降幅度更大。同样地,在戒断症状得分上,时间和干预亦有显著的交互作用(b=-1.348,P=0.010),表明随着干预的进展,干预组的患者戒断症状得分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受试者在以下维度得分下降幅度(第六天的得分减去基线得分)更大:紧张-焦虑(-4.27[7.27]vs.-1.10[4.84],P=0.02),抑郁-沮丧(-8.12[12.13]vs.-3.02[7.40],P=0.02),疲惫-惰性(-4.78[7.67]vs.-1.05[4.37],P=0.01)以及情绪总得分(-25.93[40.19]vs.-7.10[20.76],P=0.01);在有力-好动这一积极情绪维度上,干预组得分上升幅度更大(2.49[4.82]vs.0.10[3.34],P=0.01)。 结论:神经递质前体物质补充能减轻海洛因戒断症状及改善戒毒人员的情绪,可能是现有治疗措施的有益补充。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系统地探讨了劳教戒毒人员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找出了影响劳教戒毒人员心理状况的直接和间接因素。 2.使用神经递质前体物质(酪氨酸和卵磷脂)干预吗啡成瘾的大鼠,并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了酪氨酸和卵磷脂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干预作用。 3.对戒毒人员进行神经递质前体物质补充,并且评价了神经递质前体物质(酪氨酸、卵磷脂、L-谷氨酰胺和L-5羟色胺酸)补充对改善脱毒后海洛因依赖者戒断症状和情绪的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竹;蔡丰梅;金俊;孔燕;王丽娟;杜宇;;心理危机干预在戒毒人员接受延长戒毒期限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年05期
2 俞晓歆;;生命教育在社区成年戒毒人员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S1期
3 黄小燕;柳州市戒毒人员回顾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年03期
4 陈旭;戒毒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的五点思考[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年03期
5 刘志民,连智,刘锐克,孙桂宽,孙燕鸣;昆明、北京两地不同戒毒机构戒毒治疗基本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年04期
6 段伟;;戒毒人员康复和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及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年01期
7 钟春云;;关爱戒毒人员 构建和谐新天地[J];当代广西;2010年13期
8 李晓东;陈东;陈金兰;;钙制剂在HIV感染者戒毒脱瘾时期的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2010年S1期
9 李振斌,汤宜朗;重视医疗,强制管理,密切与公安部门的配合与协调[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8年02期
10 俸卫东;韦启后;王豫穗;黄小燕;;戒毒人员同伴教育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08期
11 范书欣;宋森林;;医疗戒毒重在管理[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年04期
12 黄小燕;朱伟;胡新毅;曾忠宪;何奇华;吴振华;梁雯;;吸毒人群同伴教育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年05期
13 谢联江;;新疆“三五一”戒毒模式简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年06期
14 邹连;;探讨戒毒劳教的康复措施[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04期
15 宋月晗;李峰;焦莹;刘洋;刘晓兰;关静;刘燕;魏鹤鹤;臧镭镭;赵雪松;;康复期劳教戒毒人员身心症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16 朱飞;祝卫莉;刘祥琦;于阳;;关于广州市荔湾区美沙酮维持疗法戒毒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9年09期
17 徐慧芳,李泽荣,赵宇腾,张周斌,梁彩云,高凯,黄愈玲;广州市男性与女性戒毒人群人口学和HIV相关危险行为特征的比较[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18 董燕;杨杰;;上海劳教场所倡导“绿色戒毒”[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年02期
19 李峰;黄焕光;臧镭镭;周彭城;魏鹤鹤;宋月晗;关静;王佳;潘鸿贵;覃永康;田振和;肖素媛;张萍;刘晓兰;黄剑雄;;对戒毒人员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20 吴健平;林小群;;禁烟对戒毒人员心理影响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茂;陈红兵;谢晓飞;高喜翠;;沈阳市戒毒人员1048例分析[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谢文;;心理干预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胡英清;朱晓东;蒋心萍;袁志辉;马常斌;;运动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之一[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肖早香;;戒毒所住院戒毒人员外逃心理分析[A];第一届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5 黄小燕;;同伴教育在戒毒人员中开展的效果分析[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薛乃良;刘海生;;10例吸毒者的跟踪随访[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7 文珍;;戒毒治疗中20例自伤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A];全国民政医学护理专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建军;刘晓滨;陈振元;;入所戒毒人员HI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吕桂芝;;强制隔离戒毒工疗康复模式初探[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莅;;新疆西域阳光戒毒康复中心后续照管帮扶戒毒新模式[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俞晓歆;影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复吸的依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谌丁艳;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及神经递质前体物质干预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唐斌;禁毒非营利组织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4 陈谞;吸毒预防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吕学玉;基于中医学思维的忆溯性心理发展水平结构及测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6 李顺平;云南省与四川省吸毒人群结核病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董振宇;中国保安措施要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林少真;话语建构视角下的新型毒品吸食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艳灿;戒毒人员生命意义与生存质量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星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教育模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权利及保障[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畅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管理模式之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段沣凌;科技教育在农村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矫治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胡锐;社会工作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江媛;女性戒毒人员社会支持与自尊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邓玉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权保障思考[D];暨南大学;2013年
9 朱亚利;女性戒毒人员生存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朱晓东;运动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平;关于戒毒人文疗法的思考[N];人民公安报;2004年
2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科学戒毒[N];人民公安报;2011年
3 文宏民 冯亚英;强戒所里的“三八”节[N];甘肃法制报;2006年
4 记者 岳德亮;浙江:为戒毒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N];就业时报;2008年
5 吴仁;特殊的爱心塑造[N];人民公安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刚;创新强制隔离戒毒“甘肃模式”[N];甘肃法制报;2011年
7 辛文;点滴关爱都是情[N];人民公安报;2004年
8 肖秋生 通讯员 李绍强;创新戒毒理念 治病救人兼顾[N];天津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露;让来者新生[N];张掖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呐洋;五项戒治手段措施尽显科学[N];法制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