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_2S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摘要】:[目的]1.按照Utstein模式对比分析电刺激法致心脏骤停模型和窒息法致心脏骤停模型的特点。2.初步探讨H2S供体NaHS在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3.研究H2S对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抗炎反应的关系。4.研究H2S对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凋亡反应的关系。5.研究H2S对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6.研究H2S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于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有关。
[方法]第一部分分别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制备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和窒息法制备大鼠心脏骤停模型,比较两组大鼠在心脏骤停类型,诱发心脏骤停时间的差异。第二、三部分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1)假手术组:仅行麻醉、气管插管及动静脉插管操作;(2)CPR组:进行模型制备及复苏;(3)CPR+硫氢化钠(NaHS)组:以NaHS作为H2S供体,在CPR开始前1分钟经股静脉给予100μg/kgNaHS,其余操作同CPR组;(4)CPR+AOAA(H2S合成酶CBS抑制剂)组:在CPR开始前1分钟经股静脉给予20mg/kgAOAA。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生存率、神经缺陷评分和形态学观察;用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H:S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用PCR、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的表达;用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表现类型多样,可以表现为室颤、无脉性电活动和心电静止,窒息法仅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和心电静止,无室颤发生;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诱发心脏骤停的时间明显短于窒息法致心脏骤停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TNF-α水平在3h、6h、9h、12h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含量在6h达到高峰;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TNF-a水平在3h、6h、9h、12h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AOAA组TNF-α水平在3h、6h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h、12h有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IL-1β水平在3h、6h、9h、12h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含量在9h达到高峰;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IL-1β水平在6h、9h、12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h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AOAA组IL-1β水平在3h、6h、9h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Bax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Bax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AOAA组表达与CPR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Bcl-2基因表达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Bcl-2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AOAA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Bax/Bcl-2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Bax/Bcl-2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AOAA组表达Bax/Bcl-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SOD活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SOD活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AOAA组SOD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PR组MDA活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MDA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R组相比,CPR+AOAA组MDA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结果均显示CPR组HIF-1α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与CPR组相比,CPR+NaHS组HIF-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CPR组相比,CPR+AOAA组HIF-1αmRNA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刺激法所致心脏骤停模型诱导心脏骤停表现类型多样,诱发心脏骤停的时间明显短于窒息法心脏骤停,可作为心脏骤停模型制备的首选。H2S可以减轻大鼠复苏后脑损伤,给予H2S抑制剂AOAA则加重脑损伤。其脑保护机制与减轻炎症反应、减轻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并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发挥脑保护作用。
|
|
|
|
1 |
Brown CG
,郭仁东;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对猪心肺复苏模型局部脑血流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88年04期 |
2 |
邹湘粤;雷电击伤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1年04期 |
3 |
邬长兴,王泽惠,候运生,刘汾;急诊科紧急开胸心肺复苏6例的体会[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4年01期 |
4 |
杨云生;心肺复苏的一些新认识[J];临床荟萃;1996年14期 |
5 |
吴社升,李平安,彭从宝,宋玉本,俞祥海;高原地区165例心肺复苏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1996年03期 |
6 |
张久山;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年07期 |
7 |
观燕;拉多和安妮小姐[J];健康大视野;2001年04期 |
8 |
李留
,王泽惠,侯云生;电击致猝死4例抢救体会[J];人民军医;2002年05期 |
9 |
李文锦;心肺复苏新进展[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2期 |
10 |
周冰玲,张美莲,谢静,赵向东;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
11 |
李炳流,杨勇填,李燕屏;心肺复苏时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疗效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12 |
李蕾;;心肺复苏中喉罩式气道使用不当致胃破裂[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
13 |
王晓微;;心肺复苏后2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08期 |
14 |
李宗浩;高润霖;王发强;郑静晨;盛志勇;麦桂培;陈晓红;胡大一;曾光;顾复生;高星;钱方毅;呼文亮;姚咏明;赵晓东;黎檀实;金辉;侯世科;张晓玉;钱阳明;王立秋;王启斌;王甲东;寿勇明;于东明;陈旭岩;王国干;蒋小燕;曾红;曾庆;张永利;李立兵;叶再元;蔡文伟;李殿富;韦波;林辉;龚智峰;;救死扶伤,让生命重现辉煌!——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CPR·D)联合实施的启动创议[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
15 |
马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电图及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04期 |
16 |
S.Wirth;M.Krner;M.Treitl;U.Linsenmaier;B.Leidel;T.Jaschkowitz;高莉;;应用胸部自动按压装置进行心肺复苏时CT检查的初步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5期 |
17 |
师吉艳;荣宁宁;王蔚蔚;;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急性心梗1例早期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22期 |
18 |
郭玉刚;汪洋;曲甲由;;超早期电除颤抢救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
19 |
;心肺复苏[J];江西医药;1987年03期 |
20 |
胡大一,许玉韵;心肺复苏的一些新概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