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锶钡结构及其极化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研究
【摘要】:钛酸锶钡(Ba_xSr_(1-x)TiO_3, BST)具有介电常数调节方便、较低的介电损耗以及电场作用下高介电常数非线性等良好的介电性能,在可调介质滤波器和移相器等微波调谐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钛酸锶钡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其结构以及极化特性进行理论计算研究,同时结合实验观察钛酸锶钡的极化和电畴变化。
首先以五种有序结构模型为代表,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立方相结构的Ba_xSr_(1-x)TiO_3(x=0.125,0.25,0.5,0.75,0.875)进行了详细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平衡晶格常数和组分含量x之间呈现线性变化规律,符合Wegard定律。在立方相有序结构Ba_xSr_(1-x)TiO_3(x=0.125,0.875)中,出现Ti原子和O原子的偏心位移,导致Ti-O八面体产生畸变。这将导致4对反平行且互相成109°夹角的自发极化的产生,但由于这4对极化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所以不会引起宏观的极化,而且晶格结构仍保持为立方相。
对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的分析表明,BST中Ti3d和O2p电子之间的轨道杂化作用强于Ba和O以及Sr和O轨道电子之间的杂化作用,特别是在价带顶和导带底的高能量区间。在BST中,Ba-O和Sr-O之间是离子相互作用,而Ti-O间则是强烈的共价相互作用。Ti和O原子之间的共价相互作用,特别是Ti3d和O2p电子之间的轨道杂化作用,是BST自发极化以及铁电性产生的主要因素。
然后对Ba_(0.25)Sr_(0.75)TiO_3、Ba_(0.5)Sr_(0.5)TiO_3以及Ba_(0.75)Sr_(0.25)TiO_3这三种组分均分别建立了三种有序结构模型,根据这些A位的Ba和Sr原子有序分布的模型,主要对它们进行结构上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研究。其中的BST0.25010、BST0.25011、BST0.5{100}、BST0.75010以及BST0.75011这些有序结构晶胞都处于四方相反铁电态,而BST0.5{110}这个有序构型处于四方顺电相,BST0.25111、BST0.5{111}和BST0.75111这三个有序构型为立方顺电相。可见在BST中,A位的局部有序性对无序结构BST固溶体的结构相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导致从四方相反铁电态到四方相顺电态以及立方相顺电态的变化。
接着以Ba_(0.5)Sr_(0.5)TiO_3的三种有序构型——BST{100}、BST{110}和BST{111}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分析Ti-O八面体中Ti原子的偏心位移对BST的原子构型和极化特性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了解在BST铁电体中,外加电场作用下所引起的Ti和O原子的偏心位移,对BST的原子构型和自发极化的影响以及作用的机理。
在BST{100}、BST{110}和BST{111}有序构型中,当Ti原子分别在x方向、z方向和z方向上,即BST晶格的二重轴或者更高重轴所在方向偏心位移时,计算得到的稳定晶格结构均为四方相,同时都出现自发极化,结构处于四方相铁电态。而当BST{100}和BST{110}有序构型中的Ti原子分别在z方向和x方向上(不是BST晶格的二重轴或者更高重轴所在方向)偏心位移时,得到的稳定晶格结构均为正交相,同时也都出现自发极化,结构处于正交相铁电态。可见外加电场作用下所引起的Ti原子的偏心位移,可以引起晶格的畸变和Ti-O八面体的畸变,产生自发极化,从而使得BST发生结构相变,而且所加外电场方向决定了相变后的铁电相的结构。
最后使用压电响应力显微技术(PFM),同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Ba_xSr_(1-x)TiO_3(x=0.3,0.6,0.9)铁电体中的电畴诱导演变以及极化反转进行了实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无外加直流偏压的情况下,BST铁电材料顺电相结构中不存在铁电畴,也不存在由于相变扩张所导致的铁电微区。而当对顺电体外加直流偏压时,BST铁电材料(Ba_(0.6)Sr_(0.4)TiO_3)中可以诱导出铁电畴,并对顺电相BST铁电体中非线性介电特性产生贡献。第四章中得出的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结果,即由电场作用引起的Ti离子位移会导致极化的产生并引起结构相变,在此处得到了一定的实验验证。同时,对处于顺电相的BST铁电材料而言,外加电场诱导出铁电畴的难易程度与其居里温度有关,居里温度越高,外电场作用下越容易诱导出铁电畴。
在方向相反的直流偏压下,可以观察到BST铁电体(Ba_(0.9)Sr_(0.1)TiO_3)中的电畴会发生极化反转。而且在不同大小的直流偏场下诱导出的铁电畴呈现渐进的变化,这说明BST铁电体中的电畴是一个会随外场而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导致了BST铁电体中非线性介电特性的产生。
|
|
|
|
1 |
王渊旭,苏绚涛,钟维烈;先兆型铁电体CaTiO_3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2 |
王渊旭,钟维烈;亚硝酸钠的铁电性起源与电子结构[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3 |
周济;铁电体基纳米复合材料与“高介-高场”调制的介观系统[J];自然科学进展;1999年08期 |
4 |
徐鹏翔,彭匡鼎,姚裕昌;铁电体多层膜异质结构的朗道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5 |
李国栋;;铁电体[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6年10期 |
6 |
许煜寰;铁电材料与铁电物理的进展[J];物理;1987年11期 |
7 |
杨孝龙,黄运添;高频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对铁电体材料改性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8 |
周济;铁电体-半导体量子点复合材料[J];物理;1999年06期 |
9 |
郑裕芳,李景德,余正方,熊茂仁,李太君;铁电-铁磁混合陶瓷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J];科学通报;1989年15期 |
10 |
崔春玲,王渊旭;NaTaO_3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1 |
王渊旭,王春雷,袁敏,赵明磊,钟维烈;光折变晶体KTa_(0.5)Nb_(0.5)O_3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9期 |
12 |
徐文兰,李志峰,陆 卫;半导体和铁电体集成体系晶格振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S1期 |
13 |
王渊旭,钟维烈,王春雷,张沛霖;四方铁电体PbFe_(0.5)Nb_(0.5)O_3精细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14 |
陆夏莲,沈韩,李智强;三角结构铁电体的电滞回线[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5 |
钟维烈;铁电物理的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
16 |
王渊旭,钟维烈,赵明磊,张家良;亚硝酸钠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2期 |
17 |
陈朗;滕晓琴;鲁建英;冯长根;;并联铁电体冲击去极化输出电流实验和计算[J];高压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18 |
李德宇,聂淑仪,江乃雄,李庆芝;钙钛矿型铁电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宏观铁电性能的预测[J];科学通报;1981年04期 |
19 |
林其文;冲击波加载铁电体的电响应研究[J];爆炸与冲击;1984年01期 |
20 |
徐孝贞;PbTiO_3的晶体生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