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研究
【摘要】:大学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质也就是大学丰富的技术资源向产业转移,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可见我国大学创新与经济结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但是大学技术转移涉及的对象和问题很广泛,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本文力图把大学技术转移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结构化在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层面,所以选取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TTO)构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三螺旋模式的角度,结合创新基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发展模式、我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效率、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组织三螺旋模式构建的具体框架及对策等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结论。
首先,从三螺旋角度提出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本文基于创新基本理论分析了三螺旋模式对创新环境推动的内在机理;并且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分析了大学技术转移组织对交易成本的抑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三螺旋环境—TTO行为—绩效”为核心的TTO构建理论框架模型。
其次,从三螺旋角度诠释美国、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发展模式。本文从宏观背景、组织模式和运行成效分别对美国和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方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的模式。本文指出美国和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构建同“三螺旋环境—TTO行为—绩效”为核心的理论框架模型是相符合的,同时日本政府参与三螺旋更直接、更深入,而且日本政府这种差别性的参与三螺旋的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采用因子分析、随机前沿等方法,本文测量了三螺旋模式下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效率。本文基于资源观,通过对资源性综合指标及相关经济效益指标的统计从总体上对我国三螺旋各方的参与状况进行分析,并从中进一步挖掘三螺旋模式发展的问题,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测量我国区域三螺旋关系的相对强度;在此基础上,以教育部直属的所有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样本,以区域三螺旋强度和组织内部相关因素为影响变量,采用随机前沿方法测量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效率,最终得到我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的效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基于一般框架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的政府驱动型多重复合三螺旋具体框架和对策,其中包括政府驱动型的创新主体三螺旋关系、创新战略三螺旋关系、大学技术转移中介多元螺旋关系、大学内部创新主体三螺旋关系;同时提出采用企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等运行导向以及规范技术转移流程机制、构建经费来源和收益分享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技术转移扩散机制等策略有效构建大学技术转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