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山区“双到”扶贫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大跨越,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呈现拉大趋势,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协调状况。自2010年起,广东省正式在各个贫困地区正式推广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帮困工程,简称为扶贫“双到”模式。主要采取的手段是通过加大产业投资,科学发展种植养殖,劳动力转移就业,搬迁移民,构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这些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扶贫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的基础,归纳出“双到”扶贫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总结其推行过程中的优点和绩效。然后,结合实际查找问题,主要有:扶贫目标对象瞄准偏差;帮扶单位和地方政府利益目标不一致;帮扶单位往往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对该地区和帮扶对象村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帮扶单位对提高贫困主体的素质认识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村劳动力不足形成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扶贫项目的推进与扶贫对象意愿脱离;驻村干部队伍人员人数少、工作压力大。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从帮扶单位的角度,对“双到”扶贫模式提出了四条改进建议,分别是:进一步重视教育扶贫和精神扶贫;对扶贫项目监督和扶贫绩效评估机制进行优化;加强驻村干部的选派、监督、培训、激励;加强贫困户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培训。
由于角度不同,提出这些建议并不全面,但只要有利于“双到”式扶贫产生更为有效的实际效果,并让其逐步得到优化,不失为一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