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计算模型对乳腺癌靶基因的研究

王玥  
【摘要】:癌症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乳腺癌作为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每年会导致超过4万名女性患者的死亡。不仅如此,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30年,乳腺癌不仅发病率是所有癌症种类里最高的,而且其死亡率也会排在所有癌症的第五位。中国也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每年,中国的乳腺癌患者的新增和死亡的数量分别占到了全球的12.2%和9.6%。到了 2021年,中国的乳腺癌患者将达到250万人。随着生物数据的不断的积累,生物信息学科让科学家们可以用计算机的方法整理大规模的生物数据,从大量的数据中归纳总结新的知识,加深对乳腺癌机理的理解。为发现跟乳腺癌的诊断或治疗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识别和乳腺癌预后有关联的调节因子的有效靶基因集合。调节因子控制基因转录,是维持生物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因子。识别调节因子的靶基因集合对于癌症治疗的靶向选择至关重要。第二,评估乳腺癌患者的同源重组通路活性。同源重组通路是修复双链DNA断裂的核心通路。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的突变或失活会导致该通路活性的变化。不仅如此,同源重组通路是一个重要的跟癌症相关的药物靶向生物通路。因此,计算的评估乳腺癌患者同源重组通路状态对于乳腺癌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第三,在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有一些患者的基因表现型和携带BRCA1或者BRCA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患者的相似性。这种类型的散发性患者被定义为BRCAness。BRCAness是同源重组通路活性的一种测量。因此,计算的发现乳腺癌患者的BRCAness的生物标志物对于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也至关重要。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乳腺癌的生物背景下,用计算机和信息学科的方法在识别调节因子的靶基因,评估患者体内同源重组通路的状态以及评估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ness上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首先,提出了乳腺癌调节因子靶基因的识别算法。针对目前调节因子靶基因集合不纯,导致影响下游分析准确性的问题,本文基于乳腺癌患者的真实数据和调节因子靶基因的数据,提出了调节因子靶基因的识别算法。通过利用调节因子的活性和其靶基因的真实表达数据,迭代的识别调节因子的有效靶基因集合。本方法减少了调节因子的靶基因数量,识别有效的靶基因,不会改变调节因子功能和活性,提升下游分析准确性。有效的减少乳腺癌靶向基因研究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其次,提出了乳腺癌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RNA干扰相似度算法。针对目前使用小部分基因集合,本文基于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敲除实验数据,使用完整基因组的基因表达数据,提出了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RNA干扰相似度计算模型。通过计算乳腺癌患者基因表达数据和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RNA干扰基因表达数据的相似度,来评估患者同源重组通路的状态。本方法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患者的新辅助化疗响应,评估基因组不稳定性。相比于使用基因集合的方法,本方法更加全面的捕捉到了同源重组通路变化对细胞的影响,下游的分析更加精准。最后,提出了乳腺癌同源重组通路基因共享表达谱相似度算法,对乳腺癌患者的BRCAness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使用拷贝数变异的方法,本文使用了全基因组基因的表达数据,克服了肿瘤异质性的影响。通过对比遗传性和散发性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定义BRCAness特征权重谱。并通过计算患者基因表达数据和BRCAness特征权重谱的相似性评估患者的BRCAness。本方法可以有效的在区分遗传性性和散发性的患者,预测患者的预后,评估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对新辅助化疗的响应。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使用计算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针对发现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挑战和机遇,分别提出了识别有效靶基因的算法,同源重组通路靶基因RNA干扰相似度算法和同源重组通路基因共享表达谱相似度算法。本文的结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有效的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乳腺癌的分子机制,还可以作为辅助信息,在临床病理学以外给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律慧敏,张梦玮,牛李敏,曾惠爱,闫敏;国产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年期
2 张阳;程春燕;崔盼盼;陈长英;;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年期
3 刘鹏熙;;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J];康乐园;2002年12期
4 周美琪;邱吉利;陈嘉妮;吴妙惟;郑树;;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个体化精准之路[J];实用肿瘤杂志;2018年04期
5 沈卫达;徐锦屏;于金玲;高倍敏;赵海燕;;96例早期乳腺癌诊治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年05期
6 王秀艳;焦彦华;刘叶廷;;原发性与局部复发乳腺癌组织中受体表达差异分析及临床意义[J];北方药学;2014年02期
7 徐乃喜;盛李明;余新春;;HER-2、ER、PR在T_1期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05期
8 张杰;牛娜;蒋吉英;;乳腺癌癌基因及相关蛋白与预后的关系[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年01期
9 魏兵,步宏;HER-2与乳腺癌:生物学特点、临床意义及检测[J];华西医学;2004年02期
10 雷静,杨顺蓉,谭榜宪,柳弥;ER-β与乳腺癌[J];四川肿瘤防治;2004年03期
11 戴瑜珍,盛明,胡小安;C-erbB-2ER在乳腺癌中表达及预后的关系[J];安徽医学;2000年05期
12 房献平,唐中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J];现代临床普通外科;1996年02期
13 袁隆建;周勇;杨留勤;;C反应蛋白与乳腺癌风险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19期
14 郑莹;;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J];浙江医学;2017年04期
15 肖刚;王振威;戚辉;;不同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情况[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7年02期
16 陈澄亮;陈积贤;;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7年08期
17 马骥;张锋军;王静;赵庆丽;吴伟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年03期
18 刘秦香;李丽;;Ki-67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年03期
19 韩冬艳;蒋虹伟;朱延波;;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上海医学;2012年06期
20 侯红;谷元廷;王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红;;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要点[A];江西省第四次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进展研修班资料汇编[C];2015年
2 ;中国乳腺癌回顾性调查1999—2008[A];第二届全国乳腺癌中青年专家论坛报告集[C];2014年
3 钱超文;徐栋;边晔萍;陈丽羽;;彩色多普勒结合免疫组化对乳腺癌的临床分析[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黄婷;张超杰;;乳腺癌筛查若干问题的思考[A];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5 丁斌慧;李玉明;;乳腺癌与情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6 ;人参皂苷对小鼠晚期乳腺癌模型的抑瘤作用研究[A];2015年第七届江西乳腺疾病高层论坛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7 杨世昕;;白介素-2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A];2015年第七届江西乳腺疾病高层论坛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8 张丽;罗文达;冯长伟;;乳腺癌放化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A];2015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黄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演进的循证医学[A];2015浙江临床研究大会暨浙江省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5年
10 李大鹏;刘宇鹏;赵亚双;;母乳喂养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玥;基于计算模型对乳腺癌靶基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胡薇;乳腺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的活性和粘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刘刚;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田伟;基于介孔有机氧化硅的三阴性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5 查小明;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及抗VEGF治疗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6 刘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以此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7 陈元文;基底样乳腺癌与管腔A乳腺癌干/祖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玉阳;山东省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与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丽艳;PI3K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乳腺癌协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顾媛媛;初诊Ⅳ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勤;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乳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孟菲菲;乳腺癌X线表现与不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3 韩小伟;北京地区一项单中心乳腺癌主要流行病学指标演变趋势的研究(2000-2015年)[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4 刘斐齐;肿瘤中心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10年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5 刘林;肥胖与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文菁竹;基于自我管理的乳腺癌患者康复服务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7 彭雁楠;从残缺到重塑:乳腺癌患者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吴尚谕;妊娠相关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王婧瑶;乳腺癌患者社会康复的个案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10 夏浩志;乳腺癌患者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杉珊;我区乳腺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华兴时报;2008年
2 本报特约通讯员 朱芸;手术之外 乳腺癌患者还要关注什么[N];保健时报;2015年
3 驻京记者 贾岩;检测新技术掠地乳腺癌市场[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淋巴排毒可防乳腺癌?伪科学![N];南方日报;2018年
5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耿兴敏;提升基层乳腺癌诊疗水平[N];中国妇女报;2018年
6 中日医院中医外科主任 夏仲元;乳腺癌患者调养秘诀多[N];健康报;2017年
7 中日医院普通外科博士 赵瑾 尹琳 整理;别发愁 得了乳腺癌也能当妈妈[N];健康报;2017年
8 王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秦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治医师;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速为何全球第一?[N];北京科技报;2018年
9 记者 陈青;“乳腺癌年轻化”未获临床证实[N];文汇报;2018年
10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邵志敏 王懿辉 整理;乳腺癌患者别仅盯着治疗[N];健康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