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的中国本科毕业生类型划分
【摘要】:基于2016年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在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分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模型聚类法得到了基于能力的我国三种本科毕业生类型,根据四种能力整体与相对强弱关系的特点,将它们分别命名低能平庸型、优能善思型、多能少谋型。其中低能平庸型为弱能力型,四种能力都低于平均水平,其能力分布特点是在四种能力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强,交流沟通能力比其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稍强;优能善思型和多能少谋型为高能力型,四种能力中有三种能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优能善思型的特点是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突出,但交流沟通能力在四个能力中相对较弱,多能少谋型的特点是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比较均衡,但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通过分析四种能力的毕业生身上的结合特点,本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呈现高水平的可能性最大,而交流沟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高水平的可能性最小。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类型毕业生的高等教育就学特点,并发现较大的类型差异,结合这些类型差异和相关理论,从本科生能力角度得到了一些人才培养方面的启示。本研究发现大部分产生于就学过程中的能力“信号”对雇主识别求职者能力类型的帮助非常有限,只有学校层次能够有效的区分三种类型,并且这些“非文凭信号”还具有组合不确定性、反向筛选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增大这些信号的使用风险。通过低能平庸型和优能善思型的比较,本文发现高等教育对扭转入学前能力优劣势的效果不明显,而高等教育应具有的能力补偿功能既能弥补录取筛选机制的失效,也可保障社会流动的实现。本研究提出要充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能力补偿功能。通过对优能善思型和多能少谋型的比较,发现优能善思型在学科知识上更有收获,而多能少谋型更容易受到与人互动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期望都比较高,但多能少谋型更有可能选择跨专业求学。在创业态度和实践上,多能少谋型毕业生表现出了极强创业优势,本研究认为对该类型学生可加强个性化教育,尽可能地引导其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