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行为活动的武汉居住区室外热舒适性研究
【摘要】:城市热岛效应UHI日益加剧导致公共空间热环境的不断恶化,舒适、健康、宜居的环境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而备受关注。居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热舒适性是提供愉悦性,吸引力和宜居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与完善的室内热舒适性研究不同,既有研究对于室外热舒适性与空间使用率的关联性研究存在不足:(1)相关研究缺乏对热舒适指标进行筛选,适用于室内的热舒适指标PMV在室外热舒适性研究运用中的准确性极其有限;(2)着重于探讨城市形态学指标下的热环境差异和热舒适性模型,缺乏考虑使用者的耐热性和可接受程度等信息;(3)空间使用率和行为活动选择的差异性被忽略,热环境优化策略局限于绿化配置和建筑材料调整。基于此,本研究以武汉典型居住区公共空间为研究范围,采用实测与问卷调查获得的热环境参数数据、使用者的热舒适性投票为作为数据来源,研究了以下内容:(1)识别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特征和热偏好;(2)讨论空间使用率与热舒适指标PET的关联性;(3)建立不同活动类型的热感知和热舒适性预测模型,分析行为活动差异对热中性带TNZ的作用机制;(4)提出热适应角度的热环境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在影响室外空间质量因素的投票中,热舒适是影响户外活动的首要因素。空间使用率与PET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且自发性活动回归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5-0.7,高于社会性活动的R~2(0.2-0.5)。此外,群聚性和体验性行为习惯会影响空间成员的耐热性进而影响使用率。(2)不同活动对应的热中性存在差异,自发性活动对于PET的敏感性高于社会性活动,但社会性活动的耐热性更高。过渡季静态活动的热中性带TNZ在18.0-33.6℃之间,轻度活动17.3-32.8℃,中度活动16.3-31.0℃。总体上说,夏季居民的热中性带TNZ比过渡季宽,在20.9-34.1℃之间。(3)根据活动强度、空间特征和热适应因素,可以将公共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静态/轻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中等强度活动的非阴影空间,静态/轻度活动的阴影空间和中等活动强度的阴影空间,研究认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采取差异化的热环境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