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德语全译本的熟语翻译策略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也是文学语言艺术宝库里难得的瑰宝,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熟语起了很大作用,熟语内涵丰富,用语简练,生动鲜明,还带有民族特色。但是历史、生活经验、社会习俗等不同给熟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已有大量学者从跨文化交际,接受理论、目的论、关联理论、阐释学理论等角度出发探讨熟语翻译,但很少有学者从熟语本身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熟语翻译。王寅教授曾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提出成语翻译三层次观,本文对其进行延伸,将该思路拓展到熟语翻译分析中,提出熟语翻译三层次观:语言层次(字面意义的翻译)、认知层次(概念意义的翻译)、现实层次(语境意义的翻译)。每个层次有不同的翻译模式,语言层次有完全直译,部分直译,部分直译加部分意译,认知层次有概念意义翻译和熟语替换两种翻译模式,现实层次涵盖了语境意义翻译以及熟语省略两种模式。从史华慈和吴漠汀合译的第一个德语全译本2007年问世以来,对其进行的研究陆续出现,相比其他译本的熟语翻译研究来说,该译本的熟语翻译研究尚处空白。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参考王寅教授提出的成语翻译三层次观,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熟语翻译三层次观,选取史华慈译本前八十回的歇后语、谚语、惯用语,156个成语,对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得出如下研究结果:总体上来看,史华慈的翻译策略侧重为:语言层次认知层次现实层次,其中语言层次的翻译超过总体翻译的一半,现实层次的翻译占比不到6%。具体分析来看,语言层次的翻译在各熟语中占比大小顺序为:谚语歇后语成语惯用语,现实层次的占比顺序为: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根据分析我们发现这和熟语语义的完整程度有很大关系,熟语语义完整程度越高,越容易在语言层次,也就是通过字面翻译传递意义;熟语语义完整程度越低,语境意义的翻译越显重要。另外,熟语语义的完整程度也影响译者翻译重复熟语,完整度越高,译者在翻译内容上的改变越少。从翻译模式上看,在语言层次翻译中,完全直译最受欢迎,在认知层次翻译中,熟语概念意义的翻译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现实层次翻译中熟语省略的翻译模式非常少。由此我们推断出,史华慈更倾向于忠实原文,尽量不改变原著的文字表述。本文是对王寅教授认知翻译学的再次延伸,也存在诸多不足,对该译本的熟语分析也属于初次尝试,借此希望能增进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