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价值实现策略研究
【摘要】: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在筹集物资、提供专业扶贫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9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我国非营利组织投向扶贫领域的资金高达379.02亿元。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一步解决精神贫困和内生动力缺失等相对贫困问题尤为迫切,依然需要非营利组织发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优势来弥补政府在解决贫困个体多样化需求方面的不足。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过6万个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实践,运行项目总数量达到10万个。尽管我国非营利组织数量连年增长,组织水平却良莠不齐,在组织管理和扶贫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在扶贫事业中的价值发挥。目前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的相关问题已有所关注。然而,大部分文献虽然对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价值给予了肯定,并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出了一些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建议,但对于个体组织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价值还没能给出具体回答。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是将筹集到的社会资源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投入到贫困群体或地区中,帮助他们实现脱贫的动态过程。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价值实现的过程可以看作组织充分利用扶贫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本文以非营利组织扶贫价值最大化实现为目标,以管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层面探讨组织在扶贫资源流动各个阶段中的决策机制。在组织资源筹集阶段,筹资效率低是造成一些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在非营利组织项目制筹资模式下,开发出能够满足捐赠者偏好的项目被认为是提高组织筹资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完全以捐赠者偏好为导向而开展的扶贫项目有可能导致“志愿失灵”。一些项目中的受益人会因为不符合捐赠者的偏好而被排除在捐赠范围之外,从而影响了非营利组织扶贫的整体进程。因此,本文针对非营利组织筹资阶段中,捐赠者偏好和组织扶贫效率之间的冲突关系构建组织筹资决策模型。通过研究捐赠者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发现,组织可以根据捐赠者的偏好水平来及时调整组织筹资策略,从而帮助组织提高捐赠收入,实现扶贫效率最大化。同时,在组织非专项筹资策略下,调节捐赠收入在不同扶贫项目中的分配比例有利于激励捐赠者的捐赠行为。在组织资源整合阶段,组织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竞争捐赠市场上的有限资源。当组织间发生恶性竞争时,会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和分散。为此,非营利组织间协同为被认为是提升扶贫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策略。本文对比研究了非营利组织在不同竞争关系中分散决策模型及协同关系中集中决策模型的相关结果,发现组织竞争关系的差异会带来市场环境及组织收益的不同。同等竞争地位下非营利组织竞争会造成捐赠市场的低迷,而不同竞争地位下的组织竞争会加剧弱势组织的生存困境。在一定参数水平下,组织协同能够提高市场捐赠总额,并缓解组织竞争关系,有利于提高扶贫资源整合效率、实现公益行业良性发展。在组织资源传递阶段,非营利组织需处理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来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和贫困者作为非营利组织核心利益相关者,与组织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博弈关系。本文通过梳理资源传递阶段中非营利组织与各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构建了包含非营利组织、政府和贫困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为组织形成稳定的多主体协调机制提供决策思路。研究发现,三个博弈方的初始协调意愿直接影响着模型的均衡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自身协调意愿有利于引导其他主体的策略选择。非营利组织扶贫支出是组织协调决策中的重要阻碍因素。政府的监管机制和补贴机制则有利于激励非营利组织和贫困者实现协调。本文通过数学建模和实例仿真分析,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微观层面上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动态决策问题,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方向,丰富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体系,也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我国扶贫实践中的行为策略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