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解炉氮氧化物转化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胡芝娟  
【摘要】:随着我国水泥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水泥生产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已是居火力发电、汽车尾气之后的第三大氮氧化物排放大户,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成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水泥工业NOX排放标准的提高,开发水泥窑低NOX煅烧技术及装备已成为必然趋势。分解炉是实施水泥窑低NOX煅烧技术的关键设备。通过组织燃烧,分解炉既可以满足生料分解的正常需要,又能达到降低NOX排放的目的。 本论文总结和分析了水泥工业中NOX生成与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对水泥窑NOX技术研究以应用技术居多,机理研究开展较少。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基于此,本论文以分解炉NOX转化机理及分级燃烧技术为重点,采用理论分析、模拟实验、现场测试以及计算机模拟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分解炉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水泥窑的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分级燃烧技术,为国内水泥工业降低氮氧化物的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选用水泥厂常用的煤种为对象,采用工业分析仪、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各煤阶的煤粉及煤焦进行了物理化学特性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煤种所具有的挥发分、含碳量、元素组成、含氮官能团各不相同。 利用模拟分解炉试验台对水泥工业常用的煤粉、煤焦进行了NO转化特性研究,揭示了煤种、气氛、温度、生料对焦炭氮的生成及还原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煤种、温度、氧气浓度对NO的生成特性及还原特性都有明显的影响;生料不仅对NO生成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对NO的还原反应也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针对水泥生产过程特点开展分级燃烧的试验研究,在一维煤粉炉研究了水泥厂使用的烟煤、低挥发分煤、褐煤在分级燃烧条件下还原区的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停留时间、生料加入量对NOX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分级燃烧条件下,还原区的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停留时间、生料加入量对NOX排放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不同的煤种和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各不相同。 在一维炉确定分级燃烧规律的基础上,在日产300吨水泥熟料的工业试验台上进 WP=5 行参数优选及工控参数的确定,经试验表明在还原区燃料加入比例为50%,分风比例为30%时,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比不分级低30%。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分解炉内流动、传热、燃烧、分解、NOX生成模型的分析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分解炉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的计算机数值三维模拟分析系统。并对实际运行的分解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确保了数值模拟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利用该系统进行生产指标的敏感性分析,考察产量、窑尾烟气温度、窑尾烟气NOX含量、三次风温等最直接的生产参数对NOX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三次风的温度对NOx的排放最敏感,三次风温度的提高将显著增加NOx的排放量。 利用分解炉污染物生成控制的计算机数值三维模拟系统,进行燃料和空风分级的模拟优化研究,以水泥生产的控制指标:燃尽率、分解率及环境指标NOX的排放量为目标值,考察独立分风、独立分料、分风分料同步实施的效果。研究表明独立分料与独立分风时,NOX生成量比没有分级时分别下降31.1%和31.58%;分风分料联合实施,NOX生成量下降33.3%。 通过试验台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并从水泥工艺生产实用性考虑,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低水泥生产过程NOX排放的分解炉分级燃烧技术,为实际示范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全德,兰明章;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原理与应用讲座(连载十一) 第八讲国内外预分解技术评价与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05年03期
2 严义;;1250t/d管道式分解炉“红炉”事故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四川水泥;2006年03期
3 张志勇;;分解炉的不良安装对熟料烧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6年05期
4 曹海涛;;2500t/d生产线烧成系统的参数优化及效果[J];水泥;2007年11期
5 回胜科;;炉用燃烧器调整对分解炉的影响[J];水泥工程;2008年04期
6 ;谈谈烧煤分解炉的几个问题[J];水泥;1977年01期
7 周文生;;改造分解炉送煤工艺的效果[J];水泥;1985年12期
8 叶旭初,胡道和;SLC分解炉内燃烧、分解的数值模拟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4年04期
9 丁明,喇华璞;对两台700t/d预分解窑生产的分析[J];水泥;1994年10期
10 陈全德;水泥预分解窑热工系统工程研究与实践(三)[J];新世纪水泥导报;1996年01期
11 王怀德,赵前,寇世聪,王全;循环流化床分解炉的冷模研究[J];新世纪水泥导报;1996年02期
12 于志贤;国外预分解技术新进展[J];新世纪水泥导报;1998年04期
13 张钟;用MFC预分解工艺改造小型预热器窑的实践[J];中国建材装备;2000年05期
14 何其昂;我省水泥预分解窑的现状及发展[J];云南建材;2002年03期
15 赵华安;RSP型炉冷态点火法[J];水泥;2003年07期
16 穆国明;解决喷腾型分解炉下缩口处塌料的措施[J];水泥;2003年09期
17 李友芳;;旋风预分解系统的增产节能技术改造[J];四川水泥;2007年03期
18 叶志锋;;2500t/d生产线预分解系统的改造[J];水泥;2008年02期
19 李端意;傅国才;张武举;靳军;;1000t/d生产线分解炉串联改造后的再改造[J];水泥;2010年04期
20 唐伯龄;;在水泥生料预分解中分解炉内能量转换的影响因素[J];水泥;198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鱼峰集团3200t/d SLC分解炉的改进研究 离线型SWC分解炉在鱼峰干法水泥生产线上的开发应用[A];第六届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方景光;兰明章;姜德义;;琉璃河水泥厂TSD型分解炉性能分析与评议[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方景光;兰明章;白玉国;;LLH水泥厂TSD型分解炉性能分析与评议[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刘仁德;;技改型ILC分解炉系统结构缺陷与纠正[A];2003年水泥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方振峰;张克军;;我厂分解炉系统技术改造[A];2003年水泥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瑞芝;刘继开;;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分解炉的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陈广军;孟祥海;;分解炉结皮原因的分析及处理[A];2005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瑞芝;刘继开;;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分解炉的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俞为民;;新型分解炉设计思路[A];2006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八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Matthias Mersmann;;水泥工业分解炉的优化[A];2010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芝娟;分解炉氮氧化物转化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思维;窑尾预分解系统冷模流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黄来;水泥分解炉内物理化学过程模拟和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朱建国;煤粉的高温低氧空气燃烧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5 李相国;预分解系统内流动、燃烧与分解的研究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世杰;水泥预分解窑系统内生料分解、煤粉燃烧与NO_X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豆海建;窑尾预分解系统热态流场的数值模拟算法与工程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毛娅;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分解炉数字化模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梅书霞;水泥分解炉结构参数优化与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学栋;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研究及烟气脱硝催化剂的研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吕清;分解炉内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小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热与窑外分解过程控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3 李祥东;分解炉内燃烧与分解的CFD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李秀秀;分解炉内煤粉燃烧与NO生成的数值模拟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肖国权;分解炉内伴有燃烧、化学反应的两相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昌军;分解炉炉内可视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彪;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及其对硫沉降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晓琳;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分解炉温度控制[D];燕山大学;2003年
9 齐灵水;仿真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吴建华;水泥回转窑模糊控制器骨架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环宣;前5月广州灰霾天减少37天[N];广州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翌;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我市氮氧化物排放需降10%[N];成都日报;2011年
3 杨群;外高桥新机组实现最环保发电[N];解放日报;2008年
4 郭薇;北京公交车将用清洁空气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予文;斗山推出新机型[N];中国船舶报;2008年
6 实习记者 李云帆;脱硝市场渴望配套政策出台[N];中国电力报;2010年
7 黄河;全球首台6RT-flex60C-B机问世[N];中国船舶报;2008年
8 姜瑛;低氮燃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记者 吴秀霞;国产L23/30H机首次通过TireⅡ排放认可[N];中国船舶报;2009年
10 温宪;新飞机的绿色竞争[N];人民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