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何国勇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国内经济学界就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技术基础、这条路为什么要走、如何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论点。但也明显存在3个不足:一是多从技术经济角度看,视野不够宽阔;二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论述不多,研究的深度不够;三是政策建议也多从技术经济角度提出,思路比较单一。 笔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工业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社会财富不丰裕、人均收入水平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水平不高、资本劳动比低、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我们将面临以下5个难题:加速工业化发展与农民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快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的矛盾、工业发展集约化与扩大就业的矛盾、扩大对外开放与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以及加速工业化发展与我国资源环境制约和地区差异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以顺利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一个日益自由、开放、竞争的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关键在于要在一些领域形成比发达国家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只有按照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才能够解决上述难题,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由于比较优势的提升需要以后发优势为动力,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来积累、创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源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和后优势的作用统一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也就必须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战略。 具体来讲,比较优势战略在本质上是着眼于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与自己资源匹配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后发优势战略的着眼点则在于引进学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来实现追赶,后来居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基本的发展思路应是 WP=4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利用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实施后发优势战略,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先导性地建立一些具有长远利益的新产业,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形成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使产业结构既具有自己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才是缩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世界贸易的日益自由化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自由的流动为发展国家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发挥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也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集聚效应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程度加大;二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和原料上的比较优势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三是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的积累和作用的发挥,也为追求动态比较利益创造了便利;四是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发展中国家更难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和后优势陷阱;五是经济全球化更加突显了规模经济的作用,强化了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挤压;六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比较利益的掠夺更加便利。但这些影响并没有改变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发展中国家只有正确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快速推进自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这是因为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建立企业,从事贸易,调整结构,经济才能自立;只有按照后发优势的要求,合乎规律地执行赶超战略,经济才能自强且有持续竞争力;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振兴。 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内涵,就要从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我国这两种优势来分析。由此,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后发式的。第二,中国新型工业化是跨越式的。第三,中国新型工业化是民间发动为主并辅以必要的政府推动式的。第四,中国新型工业化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又适时适当执行进口替代式的。第五,中国新型工业化是根据经济发展进程的要求,实行轻重工业并重并适时适当倾斜式的。第六,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外延扩张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并向集约发展为主转变式的。第七,中国新型工业化是由区域倾斜到协调发展式的。 WP=5 只有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质内涵的要求,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我们自己过去已走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坚持搞好以下5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一是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颖,何小钢,张静;论加快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7期
2 崔宁;;对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再认识[J];江西有色金属;2010年Z1期
3 段雪梅;;中国模式:后发优势与低成本发展[J];特区经济;2007年06期
4 韩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优势产业的定位——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杨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海南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南的必然选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黎明;;社会跨越发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研究课题[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7 彭秀丽;;论落后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与后发优势的发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黎明;;近期跨越发展问题研究新进展[J];武汉学刊;2010年04期
9 王瑞祥,穆荣平;三种优势理论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4期
10 邓连生;;对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和建议[J];福建理论学习;2004年08期
11 赵成柏;姚君;;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年01期
12 杨柏;;为贵州发展多找几把尺子[J];当代贵州;2009年03期
13 蒋国洲;王志芳;;依托“泛珠三角”实现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J];海南金融;2006年05期
14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15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J];南方论丛;2007年02期
16 庄清娥;;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构想[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7 韩云昊;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谈起[J];天中学刊;2002年06期
18 李智礼;;新型工业化与和谐内蒙古[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7年03期
19 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63期
20 赵成柏;;试析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炳炎;江皓;;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发挥我国后发优势的实现方式选择[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韩玉奇;;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陈厚义;;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蒋雪梅;;大力提高贵州省城镇化水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胡茜;;企业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微观经济基础[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以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美、日比较[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黄金堂;;循环经济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马贤惠;;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牛仁亮;李宝卿;董忠;赵占明;张复明;方仲平;窦志达;徐建中;马双喜;彭利清;;山西省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邝小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小萌;综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熊连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徐锐钊;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亢霞;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春香;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勇;江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2 张建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3 沈洁;四川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徐广顺;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于飞;新型工业化道路[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王玲;大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雷云飞;跨越式发展及其启示[D];延安大学;2008年
9 逄锦彩;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及其实施的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徐伟;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俊德;依靠后发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科学发展[N];张掖日报;2009年
2 夏文斌;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2003年
3 宁夏党校课题组执笔 王娟 刑桂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N];宁夏日报;2007年
4 张春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湖南又好又快发展[N];湖南日报;2006年
5 张春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湖南又好又快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张书 康勇;用特色拓展新型工业化[N];湖南经济报;2008年
7 许继志;把对新型工业化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N];伊犁日报(汉);2007年
8 范玉蕾 马幼松;石药集团危机中高昂起“龙头”[N];石家庄日报;2009年
9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靳岭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博士生 杨梅;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上)[N];经理日报;2008年
10 刘建雄;积极探索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N];贵州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