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定价及实证研究

危慧惠  
【摘要】:可转换债券定价高低直接影响到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和投资人的获利空间。我国的可转债市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选择一种适用于我国现状的可转债定价模型既是投融资者迫切的愿望,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急切需要。 我国的可转债市场自从成立以来,已有许多对于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论文普遍套用国外的模型,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太尊重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二,各个证券机构的研究报告偏向于研究定性的转债条款,缺乏定量研究;第三,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可转债的选择比较单一,通常选定的是表现较好的几只转债,缺少对于整个转债市场的分析。另外样本数据跨越的时段比较短,一般是几天,最多也不超过一年, 因此不太具备说服力。为打破以上误区,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介绍了可转债的概念,阐述了我国可转债的发行、上市及交易程序。通过与海外的可转债市场的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可转债的缺陷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欠佳,根本上还是制度原因造成的。接着本文给出了两种简单的可转债的定价方法。而对于精确的定价,我们则根据衍生证券的无套利定价原理,推导出可转债的价值方程进而根据数值算法进行求解。二项式算法是通常应用于期权定价和可转债定价的一种数值算法,因为该方法无需用到价值方程,简单准确而为业内人士广泛采用。本文就二项式算法的原理,精度以及几种版本的二项式方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上市可转债的共性和特性。通过对可转债条款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般性的投资策略。为精确定价,本文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可转债市场中采用的几种典型的模型,即简单组合模型、有限差分模型和二项式方法,并结合具体计算实例,对其定价方法的假设、原理及算法进行了比较。 最后本文对我国可转债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中采用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7月1日每周收盘数据,用组合模型和二项式模型对深沪股票交易所上市的22只可转债进行了理论定价。通过比较和讯网提供的理论值、组合模型理论值和修正二项式模型理论值三种可转债理论价值与实际市场观测价格之间的偏差,进而寻求可转债市场的内在规律。实证结果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可转债市场并不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二项式方法产生的理论值最接近实际值,尤其对于实值可转债更是如此。 总的来说,本文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WP=5 第一,在样本和数据方面,通盘考虑了现阶段我国各类上市可转债的性质及特点。鉴于国内对可转债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个别优质可转债,而对整个可转债市场的分析较少的事实,本文选择了行业、流动性和所处时期各异的22只可转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条款的可转债分析我国可转债市场的规律,进而确定正确投资策略。所得结论对于发行可转换的公司和投资可转债的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在模型的选择方面,采用了改进的二项式模型,主要是对于我国目前采用的波动率、折现率、利率以及二项式步长的选取方法做了修正。用修正后的模型对目前上市交易的22只可转债近一年的周数据进行了估计,并与目前机构采用的模型比较,结果发现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实际观测价格。在模型的实现方面,没有采用国内业界人采用的Excel软件[70][71]。而是根据可转债条款的嵌入特性,针对对于输入数据的特点,采用了更为直观和实用的Matlab软件来实现定价过程。从而为更为复杂的可转债的定价打下了一个基础。 第三,在对模型误差的分析上,比较了和讯网提供的理论值、组合模型理论值和二项式模型理论值的偏差程度,并对模型产生的价格与实际收盘价格的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二项式结果的偏差最小,另外与和讯网给出的可转债价值被大幅低估的评价不同,二项式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可转债的价格总体来说不存在明显的低估或高估的,可转债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做了分析,并进一步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消除这些偏差的几点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慧煜,夏新平;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韩立岩;牟晖;王颖;;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可转债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4期
3 杨晔;我国可转债设计的发展思路[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年01期
4 吴志刚,金朝嵩;可转换公司债券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汤晶;李小晓;;可转债转股行为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7年06期
6 ;金融资讯[J];国际融资;2003年07期
7 黄湘源;;可转债走出跛足时代[J];资本市场;2003年09期
8 黄晓艳;可转债融资优势及主要影响因素[J];金融与经济;2004年08期
9 魏锋;招商银行可转债事件中的资本成本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13期
10 许一览;;银行股可转债 下一个投资亮点[J];卓越理财;2011年07期
11 李志忠,李勇;可转换债券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12 余扬新,范盱阳;普通债与可转债的风险转移效果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5年08期
13 孔繁军;欧美的可转债市场及其借鉴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11期
14 王春梅;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比较[J];经济论坛;2002年04期
15 何问陶 ,胡天存;可转债:上市公司融资“新宠”[J];瞭望;2002年24期
16 杨亢余;;合理设计可转债条款[J];资本市场;2003年03期
17 刘笑诵;浅析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设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8 栗新宏;万科艰难扩张[J];新财经;2003年12期
19 彭焰;文野;;双刃剑须慎用——解读国电转债[J];会计师;2004年07期
20 姜晓华,王云;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经济分析[J];江苏商论;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慧妍;郭琨;;我国可转债定价问题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冬年;丁玉霞;文远怀;;影响可转债融资特征的因素及指标设计[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娥平;刘春;;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发行后的业绩滑坡——基于PSM方法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贵君;熊和平;熊德超;;LSM可转债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许文坤;张卫国;陆文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可转债模糊风险度量[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雷敏;吴文锋;吴冲锋;;可转债定价异常的流动性差异解释[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振龙;林海;;中国可转债发行的股权价值效应[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振龙;康朝锋;;可转债投资对股票投资的绝对占优:中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的一个反例[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莉;毛奕;薛冬辉;;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崔新锋;;低碳经济视角下贵州省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危慧惠;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定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庞环鹏;中国市场可转债定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王宏来;可转换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其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吴玲;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金涛;利率、股价和汇率关联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王革平;中国金融市场最优均衡理论与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4年
8 蒋东仁;论产业集群及其成长中的政府行为[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杨薇;转型经济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赫凤杰;公司资本结构战略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毅;中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蔡小艳;可转债套利对公司股票质量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袁新熠;基于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方法对中国可转债市场价格的偏差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蒋朝斌;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的融资决策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5 郭志珊;我国可转债的技术要素和价值体系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6 张玉英;无赎回和回售条件下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志强;我国可转债市场弱式有效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周倩;我国可转债公告财富效应及其短期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徐妍;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叶琳菲;可转债定价理论模型的定价效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 歆;招行可转债终于破题[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陈健健;辽通化工可转债讨论告吹[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一蕙;四公司另寻融资路径 分离债日渐淡出[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琼;招行百亿可转债起风波[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曾凡华;投资可转债没有吸引力?[N];中国商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艺良;大行再融资中行抢跑 工行建行尚需耐心等待[N];证券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峥;中石化发行230亿元可转债 拟投向四大项目[N];证券日报;2011年
8 巨田证券傅子恒;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新宠[N];证券日报;2003年
9 记者 李彦;神火股份可转债方案终获通过[N];证券时报;2005年
10 海通证券 王皓雪;丰原要发可转债[N];证券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