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分包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企业网络迅速在全球蔓延,企业网络带来了“亚洲四小龙”、“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华人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成功。企业间的网络化现象表明,企业内分工正朝着企业间分工转化,企业间的关系由对抗性竞争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企业网络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企业网络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形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企业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组织学等学科都有相应的企业网络理论,但是它们缺乏共同的微观基础。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是企业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一种长期的和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或契约关系集合,契约是研究企业网络问题理想的出发点。
从契约的观点看,关系契约是企业网络形成和运作的基础,关系契约理论是企业网络的微观基础理论。在笔者看来,关系契约有两条基本形成途径,一条是由专用性资产而形成的双方依赖,另一条是动用个体的社会资本而锁定双方的关系。在宏观社会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此时动用个体社会资本形成关系契约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办法。当宏观社会资本足以使人们产生普遍信任时,资产专用性也要求契约双方采用关系缔约,因为资产专用性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普遍信任也不足以阻止“敲竹杠”(hold-up)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资产专用性所形成的关系契约治理的角度看,关系契约是隐含的自我实施机制,它不同于法律和道德,是由重复博弈所形成的一种声誉机制,即算计性的信任机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和铁路钢材采购中的长期关系表明,关系契约激励是企业网络运转中的首要问题,所有权安排和契约因素均可作为关系契约激励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社会资本不仅是企业网络形成的外生环境因素,而且它也是内生的,日本分包网络、NUMMI合资企业和硅谷等企业网络在运作过程中就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资本(非算计性的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这些社会资本反过来会稳固和发展企业网络。由此可见,企业网络是以算计性的信任为主,非算计性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作为重要补充的运行机制。
WP=4
根据正式契约对关系契约的影响不同,企业网络可分为契约型和关系型两大类。从关系契约理论可以得知,关系型企业网络是转型经济的特征,中国家族企业及其网络的发展和寻租性企业网络的大量出现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企业网络从关系型向契约型的转变意味着中国从关系经济走向契约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转型的成功,即以正式契约为微观基础的市场经济确立。为此,必须明晰产权、重建市场主体,着力培育宏观社会资本。
企业网络组织形态创新通常是针对契约型企业网络而言的。发达国家昔日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和我国工业化的实践都表明,成功的企业网络组织形态创新对工业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过程中,面临着传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企业网络创新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昔日的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更要顺应当今信息时代组织变革的潮流,必须注意法律的根本保证作用和道德的辅助作用,注意政府的作用,发展多种声誉机制,注意企业网络中关系契约激励的差别。
关系契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企业网络的形成和运作机制,是本文的理论创新。作为它的应用,对企业网络的转型、组织形态的创新以及铁路工厂钢材采购中的关系契约激励等问题的分析是本文的应用创新,它可用于理解和指导中国转型经济和工业化的实践。关系契约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经济学中契约理论、激励理论和博弈论等方法,并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交易成本分析加以拓展。为了形象生动,案例分析在企业网络的运作机制分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个别案例还采用了问卷、访谈和数理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此外,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企业网络组织形态的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