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次振动与混凝土强度特性研究

郑仁健  
【摘要】:普通混凝土(坍落度≥3cm)经过一次振动成型后,由于内部粗集料界面还会存在着混凝土泌水和离析现象引起的孔隙、气泡及微小裂缝,这些会影响混凝土与粗集料、钢筋的粘结。目前在工地上使用的施工方法如液压滑模施工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法等方法中,可以看出在上层混凝土振动时,下层混凝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二次振动。二次振动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的结构,并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为了采用混凝土二次振动正确的利用方法,本文在对上述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普通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混凝土泌水和离析引起的内分层现象、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影响,提出二次振动的可能性,研究了随着二次振动时期二次振动混凝土的强度变化特性和利用CTS-45型混凝土超声检测分析仪证明了二次振动后混凝土的内部密实度变化,并对影响二次振动效果的水泥品种、坍落度(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决定二次振动最佳时期的方法。 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以及水泥的凝结时间的区别,水泥的品种不同,二次振动最佳时期也不一致。低塑性混凝土的二次振动效果不是很好,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而流动性混凝土的二次振动效果还是值得的:最佳时期二次振动混凝土的28天强度增加率比一次振动提高26%以上、流动性混凝土的最佳时期二次振动混凝土的长期(120天)强度比一次振动提高25%以上,并且最佳时期二次振动混凝土的内部密实度变化很大。通过对两种不同水泥试验结果来分析,可以看出混凝土的二次振动最佳时期就是从水泥的泌水现象达到平衡到进入初凝阶段的时期。本课题研究中还分析了二次振动混凝土强度增加的原因。 本文在研究流动性混凝土二次振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往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章文韶;关于“裝配式空心坝”的一点意見[J];水力发电;1957年07期
2 张欣田;对新浇混凝土的电处理方法[J];施工技术;1979年02期
3 蒋贵;;钢筋混凝土烟囱无竖井架金属滑动模板的施工[J];工业建筑;1966年03期
4 苑晴峦;;国外快速测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概述[J];建筑技术;1980年08期
5 黄良然;;掺减水剂混凝土强度与令期的双曲线经验式[J];公路;1980年09期
6 晏文钊;新标号水泥配制混凝土技术的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1年01期
7 张大同;;水泥的软练强度、硬练强度及混凝土强度[J];建筑技术;1981年03期
8 彭冠群;;红外线养护混凝土予制构件[J];建筑施工;1981年03期
9 吴绍章;王海滨;;减水剂对预应力混凝土的影响及其应用[J];工业建筑;1982年02期
10 李孝镐;;对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离心制度的看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2年02期
11 陈润余;;有关混凝土喷射技术的试验与研究[J];建筑机械;1983年04期
12 施伯鸣;彭振祥;雷家豫;任乐斌;;金陵饭店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基础施工[J];建筑技术;1983年12期
13 梁嘉顺;;对谷川混凝土强度概率理论的修正[J];混凝土;1984年01期
14 刘素萍;张德富;;用通用常数表示混凝土中声速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J];中国港湾建设;1985年02期
15 谢嘉红;;统计试验法在制订混凝土强度验收标准中的应用[J];混凝土;1985年06期
16 刘秋月;;首创测试混凝土强度的推定公式[J];今日科技;1985年04期
17 刘伯佐;;混凝土减压注浆工艺试验研究[J];混凝土;1986年04期
18 戴于灏;;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6年04期
19 王祖良;;现浇钢筋混凝土拆模强度的探讨[J];住宅科技;1986年06期
20 白常举;;关于振兴混凝土预制行业的探讨[J];混凝土;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士起;孔旭文;石磊;刘岩;王文芝;曹建中;;山东省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地区曲线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刘宏伟;庄惠平;;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法[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子雷;邱天德;;胶粘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5 耿长圣;;不同季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6 蔡正咏;;现场测定混凝土强度及其评定方法[A];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适用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1年
7 贺学军;周朝阳;何文中;;混凝土强度下降对受弯构件结构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8 王法刚;肖国强;周黎明;许静;;超声回弹综合法在某泄水闸闸墩混凝土质量检测中的应用[A];2008’促进中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少波;;混凝土桥梁梁部结构裂缝综述[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10 兰成明;李惠;肖会刚;;纳米混凝土抗磨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基伟;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闻宝联;城市污水环境下混凝土腐蚀及耐久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奥兰尼(Akinkurolere Olufunke Olanike);再生混凝土(RAC)的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冀晓东;冻融后混凝土力学性能及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春芬;旱区铁路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及安全性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喜德;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的若干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毛达岭;500MPa级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8 王立军;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试验及人工智能系统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占玉林;预应力矩形钢箱混凝土梁的结构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吕颖钊;在役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仁健;二次振动与混凝土强度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郭美贤;不同条件下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有宗;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郝英奇;混凝土强度的超声波平测法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孙建全;粉煤灰C55高性能混凝土在滨州黄河大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温庆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受力性能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阮士业;内养护混凝土强度与体积稳定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王楠;养护方式对水泥胶砂及混凝土强度影响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9 葛安亮;钢筋混凝土在海水中的腐蚀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陈启昕;长龄期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丰惠建筑有限公司 浙江华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恒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朱泉华戴振华 钱刚;混凝土施工裂缝原因及防治[N];建筑时报;2008年
2 王珺;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意见[N];伊犁日报(汉);2007年
3 韶关市新丰县第二建筑工程公 司 李才林;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意见[N];广东建设报;2006年
4 张柏中;浅谈混凝土强度的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5 姚延龄;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的预防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6 任科峰 施立新 张百尧;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意见[N];中华建筑报;2006年
7 陈世峰;对混凝土施工的两点意见[N];伊犁日报(汉);2006年
8 陈登宇 吴宏燕;浅谈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意见[N];伊犁日报(汉);2006年
9 王华;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看法[N];伊犁日报(汉);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韩庆文;高性能高强度成混凝土发展趋势[N];广东建设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