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沿面辉光放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较为详尽介绍了大气压下介质阻挡放电(DBD)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果,同时
总结了介质阻挡放电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电
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研究,旨在使得沿面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能
够满足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的需要。现有的理论结果表明一定等离子
体密度下等离子体的厚度决定了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在适当的气体压
强下提高沿面放电的等离子体厚度是研究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最终目标。
本文首先运用边界元方法计算静态电压下发生器的场强分布,根据计算的场
强对发生器进行优化设计,选择了最适合产生等离子体的发生器类型与结构参数,
而后再进行放电实验来验证。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等离子
体发生器研制问题,从而有希望能够产生与电磁波有明显作用效果的等离子体。
从计算得到电场分布图,我们对梳状电极沿面介质阻挡放电行为进行了分析
与推断,对于单面梳状电极的发生器,沿着介质板法向方向的位置上电场强度下
降很快,这也决定了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发光厚度有限。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改变
电极结构而达到发生器在介质面垂直方向上的电场梯度变小。从改进型沿面放电
与电极共面型发生器的电场分布来看,这两种发生器沿介质板法向方向位置上的
电场梯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本文应用辉光放电的捕获机制模型对梳状电极沿面放电发生器产生辉光放电
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数值模拟的结果来看,在确定的发生器电极结构下,当电压
的峰-峰值电压为 9kV 时,发生沿面辉光的条件是电压频率至少为 9kHz,而当频率
为 1MHz 时,沿面放电将出现丝状放电的模式,因而这一模拟结果对沿面放电发生
器的研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沿面放电发生器进行了
放电实验。实验中电源输出的电压波形为交流正弦波,在峰-峰值电压为 9kV 时发
生沿面辉光放电的电压频率为 10kHz,同时等离子体发光厚度低于 1mm,上述实验
结果较好得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由于电源输出频率的限制,实验无法验证在
电压频率为 1MHz 时将出现丝状放电这一理论结果。
本文就改进型沿面放电与电极共面型沿面放电发生器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
验结果来看,改进型沿面放电发生器在较低的气体压强下(3kPa)产生较厚的等
离子体发光层,而电极共面型沿面放电发生器在压强为 30 kPa 时产生了 8mm 的均
匀等离子体发光厚度,这一实验结果对应用沿面介质阻挡放电来进行电磁波与等
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发生器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
|
|
1 |
宋亦周,姜文娣,方容川;辉光放电和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制备的α-SiN_x∶H薄膜的光学性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4年04期 |
2 |
段传喜,高辉,刘红平,黄光明,刘煜炎;一种新型音频辉光放电高压电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张禹涛;徐振峰;马腾才;任春生;齐冰;苗书一;;空气中交流针-水电极大气压辉光放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4 |
严一心;卢进军;刘卫国;刘吉祥;王树棠;;宽束冷阴极离子源及其应用[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5 |
王德真,宫野,马腾才;氩辉光放电中离子轰击阴极的蒙特卡罗模拟[J];计算物理;1993年02期 |
6 |
王新兵,周俐娜,姚细林;微空心阴极放电自持的辉光放电的理论及实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7 |
付亚波;张跃飞;张广秋;高原;王建忠;隗晓云;;辉光放电离子渗金属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6年02期 |
8 |
刘海鹏;易波;;空气中低温等离子体生成电源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
9 |
赵建森;张芝涛;徐晓文;王加伟;俞哲;;等离子体阵面吸收与反射电磁波的实验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0 |
宋亦周,杨明,姜文娣,方容川;辉光放电方法制备的a-SiN_x:H薄膜光致发光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7年03期 |
11 |
李百贵;高压加速辉光放电离子阵鞘层离子轰击靶阴极的蒙特卡罗模拟[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2 |
张连珠,于威;辉光放电阴极区氮离子(N+2)的蒙特卡罗模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3 |
赵晓菲;何锋;;非均匀放电管正柱区条纹特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14 |
姚良骅,张年满,洪文玉,徐小桥,王恩耀,崔成和,杨式坤;HL-1M托卡马克装置的DC辉光放电清洗(英文)[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7年04期 |
15 |
李一木,杜朝晖,段忆翔,张寒琦,金钦汉,刘鸿石;一种新型微波等离子体增强辉光放电光源基本特性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年02期 |
16 |
苏永选,谢永明,李福民,谷胜,王小如,黄本立;微秒级脉冲辉光放电中离子产生过程的飞行时间质谱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7 |
王建华,金传恩;蒙特卡罗模拟在辉光放电鞘层离子输运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18 |
徐振峰;齐冰;任春生;王德真;;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模式转换的研究(英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9 |
刘湘娜,许明德;微晶硅中的STAEBLER WRONSKI效应[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4年04期 |
20 |
张晓原,马祖光,于俊华,王斌,王松雁,孙尚文;低温硫饱和蒸汽放电荧光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