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离子通道动力学的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李享元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性痴呆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发达国家对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研究较深入。许多研究表明胆碱能神经的功能缺失在AD 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AD 已经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并列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四大杀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AChEI 获许用于AD 治疗,且今后仍是主要治疗用药。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台湾和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者,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推出了第二代新型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Bis(7)-tacrine。 Bis(7)-tacrine [bis(7)-tetrahydroaminacrine] 是一种新型的二聚体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两个tacrine 分子通过庚烯键连接而成。实验证明它的药理作用比tacrine 强150倍,对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选择性是tacrine 的250 倍。Tacrine 是首先用于缓解治疗Alzheimer's disease 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Bis(7)-tacrine 可以有效逆转老鼠AF64A 诱导方向性记忆缺陷。Bis(7)-tacrine 是一种多功能/多靶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作用于酶、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等靶点。除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Bis(7)-tacrine 对几种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也有调制作用,如大鼠海马神经元的GABAAR 受体,大鼠三叉神经元的5-HT3R 受体,和大鼠海马神经元的NMDAR 受体等等。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bis(7)-tacrine 是否象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 一样对多种神经元的通道和受体具有调制作用及其对离子通道的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综合利用膜片钳、电压钳和基因表达技术,进行了相应实验工作,验证了bis(7)-tacrine 神经药理作用,并且比tacrine 强两个数量级左右。本文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如下: (1) 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成就和进步,研制了国内首台基于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广泛听取电生理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研制的仪器易于操作,软件界面友好,并在试验中验证其性能指标,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低漂移、精度高和跟随响应速度快且性价比高。由于采用USB 接口,使仪器便于安装和调试。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系统,国内一直依赖进口,如NPI 的一个电压钳放大器价格达到八千到一万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岚;洪震;吴洵昳;;离子通道与癫癎[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9年04期
2 陈丽;陆建明;石志革;;离子通道改变与癫痫[J];医学综述;2010年08期
3 路永平;王丽;;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J];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09期
4 赵娜;公维宏;李艳佳;;角质形成细胞相关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曾凡猛;梁军潮;;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癫疒间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6 苏丹;牛小麟;宋安齐;;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5期
7 苏亚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35期
8 王永光;李德馨;;有关肌肉松弛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1年05期
9 于雷;尹永强;李欣;高卫真;康毅;娄建石;;牛磺酸镁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年02期
10 解树涛;宋晓妍;陈秀兰;孙彩云;张玉忠;;Peptaibols类抗菌肽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年05期
11 董万利;胡小伟;;癫痫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厂矿医学;2007年04期
12 孙莹;王玉平;;发作性共济失调临床特点分析(附5例报告)[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6期
13 肖维维;李国瑞;李新方;李娟;孙新;裴建明;;κ-阿片肽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8期
14 应黎;刘振国;;偏头痛与癫痫共同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2期
15 张萍;;QT间期与离子通道[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04期
16 陈向东;刘进;;全麻原理研究新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年04期
17 郑少鹏;;重组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18 ;199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J];河南医学研究;1992年01期
19 牛小伟,曾涛,康华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功能与结构分子模型[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4年05期
20 任俊,陈助华,陈培熹;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胞体ATP激活的离子通道及其特性[J];生理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全;翁谢川;盖晓丹;李锦;;胍丁胺阻断大鼠海马神经元钙离子通道与咪唑啉受体相关[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杨胜;刘振伟;万勤;周文霞;张永祥;;TNF-α对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离子通道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武维华;;植物细胞离子通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4 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宗敏;;动作电位和部分离子通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蒋卫民;陈晓虎;唐蜀华;;多离子通道阻断的抗心律失常中药研究探讨[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6 钟季康;;离子通道的正弦迭代模型[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7 朱毅;;经络实质的水、离子通道学说[A];西南片区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继亮;杨万庆;郭东阳;雷景新;;SPE的选择性离子传导通道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朱在稳;孙春凤;张旋;林丛宾;赵雪芹;颜佳伟;毛秉伟;;基于玻璃纳米孔磷脂双层膜中的单离子通道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晓良;;离子通道作为新药靶点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享元;基于离子通道动力学的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周琳;胺碘酮对大鼠肥厚心室肌细胞离子流的急性及慢性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彭彦辉;膜通道蛋白与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樊建刚;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研究及顺铂对其钾电流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4年
5 文磊;新芋螺毒素SO-3镇痛作用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6 翁莹琪;15d-PGJ_2对TRPA1离子通道的作用以及对TRPA1介导的疼痛行为的抑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韩英;胃癌细胞耐药相关分子的表达、信号转导途径和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谢满江;平滑肌离子通道机制在模拟失重致血管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刘金秋;KCNJ5基因Gly387Arg突变导致家族性长QT综合征[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刘伟;青蒿常山抗心脏过早搏动的疗效和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慧娟;基于冠醚类衍生物的超分子自组装人工离子通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会校;辛伐他汀对兔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3 于雷;牛磺酸镁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4 赵亮;钙离子通道电流的非线性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陈欧阳;5-氮杂胞苷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膜离子通道的改变及其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吴晋芝;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电流测量与重构[D];山西大学;2011年
7 高巍;异三聚体G蛋白在细胞外ATP调控拟南芥离子通道过程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丹;离子通道参数对神经元电位发放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任立新;K、CL离子通道阻滞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基质合成代谢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俞恰恰;对IVM影响大鼠P2X4离子通道失活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智;离子通道检测新技术助推药物研发[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文执;离子通道探寻细胞之门[N];科技日报;2002年
3 陈国东;测定单个离子通道活性的生物芯片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胡德荣;SARS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5 杜精锐;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二等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陈海欧 编译;蜜蜂毒液有助于新疗法[N];科技日报;2010年
8 ;IBS发病机制新概念——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辛欣;遗传性心房颤动起因是基因突变[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柯南;离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务[N];南方周末;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