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
【摘要】:大学人文教育在中国受到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已有时日了。从历史看,自1977年恢复大学正常的招生秩序以来,大学的学子们都如久旱逢甘雨似地吮吸着科学文化知识的琼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了社会的强势话语,“重理轻文”也成为一种社会病态。更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在校大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失范、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因此而对大学的理念、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教育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期待着在弄清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所在之后,能使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重新得到加强,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其中,学者们取得了一些共识:大学人文教育的衰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科学教育的发达从而对人文教育挤压、僭越的结果; 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只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找到大学人文教育的出路; 只有由人文为科学导向,才能为人类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等等。然而,一方面,从研究的文献看,对大学人文教育在大学自身逻辑内的发展历史,对大学人文教育在现代学科规训制度下的嬗变,在理论上研究不够。另一方面,从大学人文教育实施的实际效果看,也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从新的视角来检视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应该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科规训”(Discipline)是由学科发展而来的西方知识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在历经米歇尔·福柯(M.Foucault,1926-1984)、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霍金斯(Keith W.Hoskin)、沙姆韦(David R.Shunway)的阐释之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规训理论。“学科规训”是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即以学科标准对知识的有效性、合法性进行评判,对知识的门类界限、地位等级进行规范协调的制度; 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之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学科规训与知识生产、学科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学科规训促进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学科规训制度的体制化和精致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