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与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概念和方法,利用SPSS系统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入手,通过对我国248所高等职业院校、1093所高等学校,以及对1998年至2002年间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进行的案例分析,分别从高等职业教育收入与支出及其构成、教育内部效益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探索如何提高规模效益更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格局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功能明显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证研究也证明,如高等职业教育的猛烈扩张,相当部分是依靠新建(或新增)院校“外延”发展实现的; 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育效益较全国高校平均水平低,部分院校规模偏低甚至过小,根本谈不上规模,教师、教学仪器设备等资源普遍利用率不高,导致办学成本很不经济。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在分配上比较分散,在高等职业教育猛烈扩张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机构数量上的增长。又如从教育收入与支出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收不抵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来源及筹措渠道比较单一,连续超常发展使大量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持续处于紧张运营甚至难以为继。经费紧张逐渐演变为供需之间尖锐矛盾,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普遍处于一种分光、发光、用光所有能筹措到的经费后还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状况。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不存在一个包罗万象的规模效益。在当前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下,规模是决定学校生均教育收入和教育总支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隶属、地区、学科和层次等不同类型院校,分别存在着不同规模条件下的最小生均教育总支出和生均教育经常性支出,即无论那种类型的院校都存在着一定的适度规模。而且,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随规模变化而变化。在规模为5000人以下时,随着规模的扩大,生均教育总支出降低,内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提高; 当规模超过5000人以上时,生均教育总支出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下降(而从生均教育经常性支出来分析,最小支出的适度规模在5000-8000人之间)。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益较低,教职工、教师负担学生数只有高校平均水平的60%左右; 物力资源利用效益较低,教学仪器设备、藏书册数和教室、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