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开始走上了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发展道路。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强国之梦。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呈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即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却难以起飞。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少学人都试图寻找其中之答案。本文通过初步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某些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区域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问题,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围绕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问题,对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传统文化等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关论述,揭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从单纯研究生产要素问题,转而注意制度、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影响。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表明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长期和本质问题。
论文以反思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方法的转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江浙文化作为分析模本展开研究,从实证角度对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还结合东西方文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表现,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本文将传统文化分为保守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两大类型,说明创新型文化与现代经济具有相容性,它对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其次,本文结合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张培刚教授的工业化定义,将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质界定为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主导下的不断的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区域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通过直接影响区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进而影响区域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论文还试图提出建立在创新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新构想,即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家阶层能否生成以及规模的多少,而企业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