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扫描仪中三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研究
【摘要】:三维信息获取技术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是当前信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在本论文中,作者以三维扫描仪研制为背景,研究三维信息获取的理论和技术,并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开发了非对称双相机结构光三维扫描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三维信息获取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指出了当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
在介绍相机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种结构光三维信息获取的算法。提出了基于平面约束的 DLT 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定标算法和相应的实验结果。
对结构光系统的测量盲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盲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类。通过分析指出,盲区的形成与结构光测量单元的参数、测量单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物体的几何外形有密切关系。给出了系统有效视场的判据,提出了绝对盲区的定义和判据。在深入分析盲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盲区的方案,指出通过改变结构光测量单元的参数、增加视点或结构光源,可以有效地改善遮挡的情况,而通过结构光测量单元的多自由度运动、多方位扫描,可以解决大部分盲区问题。分析了双相机系统中两相机图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定标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些分析和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对三维信息获取系统的误差来源、成因以及误差传递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以结构光旋转扫描系统为例,分析了采样量化误差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系统有效量程、深度方向像素分辨率的计算公式。研究了结构光旋转扫描系统中的偏心误差问题,提出了误差模型、偏心参数定标算法和误差校正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些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分析了结构光条纹定位误差对结果的影响,指出了影响结构光条纹准确定位的原因。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案。
介绍了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出了信息融合对于三维信息获取系统的重要意义。对系统中多源信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多方法融合的特殊反射区域三维信息获取方案,基于多方位信息融合的色彩信息获取方法,介绍了双相机信息融合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结构光方法的一些
|
|
|
|
1 |
黄文华,朱青安,钟世镇,欧阳钧,林学;脊柱三维运动定位的计算机视觉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0年S1期 |
2 |
叶绿;王玉娟;李黎;潘志庚;;基于DFT的三维运动盲水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03期 |
3 |
孙学宁,阎平凡,常迵;一种三维运动参数的鲁棒估计方法[J];计算机学报;1990年07期 |
4 |
卢振利;马书根;李斌;王越超;;基于循环抑制CPG模型控制的蛇形机器人三维运动[J];自动化学报;2007年01期 |
5 |
李刚俊,陈永;机器人的三维运动仿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6 |
张玉磊;陈进;;基于MTi系统的三维运动检测方法的研究[J];测控技术;2008年05期 |
7 |
蒋洪涛;王耀才;石艺尉;;三维运动测量系统[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2年03期 |
8 |
高经伍,林芸,白云,王振华;二维PSD在测量物体平面位置的实验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9 |
栾新,朱铁;多视点识别三维运动目标新方法[J];微计算机应用;1999年02期 |
10 |
牟世刚;许宝斌;;基于OpenGL的机械手三维可视化仿真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6年06期 |
11 |
黄向军,史烈;一种强壮的三维运动盲水印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3年22期 |
12 |
李斌,马书根,王越超,陈丽,汪洋;一种具有三维运动能力的蛇形机器人的研究[J];机器人;2004年06期 |
13 |
黄昌周;伺服控制的激光跟踪器[J];激光技术;1988年04期 |
14 |
林敏杰,鞠德航;由光流确定刚体的三维运动参数和表面形状[J];通信学报;1991年03期 |
15 |
史烈,叶绿,黄向军,潘志庚;一种鲁棒的三维运动盲水印检测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3期 |
16 |
陈坚,吴恩华;单目视频中人体三维运动的迭代优化估计[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年07期 |
17 |
;光学测试 光学系统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6期 |
18 |
徐文立;刘文煌;;由特征点的空间位置估计运动参数[J];自动化学报;1992年04期 |
19 |
张林;林和平;靳国超;;基于单目视频的头部三维运动模拟算法研究[J];信息技术;2009年09期 |
20 |
吴伟;;易格斯推出新型耐扭转光缆[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