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腺样体肥大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儿童腺样体肥大的MR定量形态学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MR形态学表现、MR测量方法、诊断标准与手术指征。材料与方法对100例1岁~13岁经临床确诊为腺样体肥大且行刮除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前进行鼻咽部MR扫描,将Fujioka X线平片测量法原理应用于MR进行腺样体形态学测量,同时,利用同样方法对100例同龄健康儿童腺样体进行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100例中,A/N比率0.512~0.604者27例(27%),A/N比率0.621~0.678者44例(44%),A/N比率0.695~0.859者39例(39%);对照组100例中,A/N比率小于0.55者69例(69%),A/N比率0.556~0.613者24例(24%),A/N比率大于0.66者7例(7%)。后气道间隙(pharyngeal airway space,PAS)测量显示:研究组100例中3岁以下A/N比率大于0.55者,PASI宽度为2~2.8mm;4~8岁A/N比率大于0.65者,PASI宽度为4.1~5.2mm;其它均在8mm以内。对照组100例中3岁以上者PASI平均宽度均超过8~10mm,3岁以下者超过4.0mm。腺样体在鼻咽部MRI正中矢状位上主要表现为4种形状:镰刀形、刀鞘形、子弹形和山丘形。对照组以前2种形态为主,研究组主要为后2种表现。结论腺样体MR形态学测量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腺样体形态特征,明显优于X线侧位平片。A/N比率与PASI是评价腺样体肥大的重要依据,当A/N比率≥0.70,且PASI≤5mm及婴幼儿A/N比率≥0.61,PASI≤2mm时是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手术指征。
第二部分:儿童腺样体肥大的CT定量形态学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鼻咽部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9月~13岁9月经临床确诊为腺样体肥大且行刮除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前分别进行鼻咽部CT扫描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CINE)。通过蝶-枕骨结合部层面,测量正中矢状面腺样体最大厚度与鼻咽气腔前后径的比值(A/N)、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鼻咽气腔有效截面面积(Sn)、同层动态CINE扫描鼻咽气腔截面面积改变差值(ΔS),并与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1)腺样体肥大在鼻咽部CT轴位上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弥漫性肿块形、单侧肿块形、嵌入鼻后孔肿块形;(2)肥大组50例,A/N:0.61~0.86;D:1~2.8mm;Sn:0~97.86mm~2;ΔS:0~32.54mm~2;正常组50例,A/N:0.34~0.61;D:7.5~12.2mm;Sn:217.87~623.98mm~2;ΔS:175.87~274.02mm~2。结论腺样体CT检查方法较X线侧位平片信息量大、鼻咽腔结构显示清晰,尤其是CT电影扫描可以帮助了解鼻咽腔随呼吸时动态变化。正中矢状面腺样体厚度与鼻咽气腔前后径的比值、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是评价腺样体肥大的重要依据,当a/n≥0.71,D≤3mm时可视为儿童腺样体病理性肥大指征。
第三部分:儿童腺样体肥大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影像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鼻咽部腺样体肥大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的CT表现和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5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腺样体肥大且术前进行鼻咽部CT扫描(同时具有鼻窦炎或/和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腺样体肥大程度分为两组:中度肥大和重度肥大,分析两组间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的差异性及影像学特征。结果中度肥大组CT表现为:上颌窦炎26例,筛窦炎17例,额窦炎3例,蝶窦炎例7,鼻甲肥大30例,外耳道炎3例,鼓室炎23例,乳突窦炎23例;重度肥大组CT表现为:上颌窦炎45例,筛窦炎43例,额窦炎11例,蝶窦炎14例,鼻甲肥大44例,外耳道炎5例,鼓室炎40例,乳突窦炎40例。同时合并有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者达71%。结论腺样体肥大与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呈正相关。重度肥大组鼻窦炎及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度肥大组,两组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的双侧发病率高于单侧。
第四部分:腺样体肥大儿童的免疫水平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的免疫状况及手术后的改变情况,寻求最佳手术时机。材料与方法对48例1岁2月~14岁经临床确诊为腺样体肥大且行刮除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前7~10天分别检测血清IgA、IgG、IgM、C3、C4水平,并与对照组24例比较。结果显示≤6岁患儿,其血清IgA、IgG、IgM、C3、C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岁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10例手术前后3周内比较显示术后血清IgA、IgG、C3、C4水平下降(P<0.05)。结论腺样体刮除手术后患儿血清IgA、IgG水平低于手术前,对6岁以下儿童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