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及潜艇操纵中的鲁棒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鲁棒控制理论对船舶及潜艇操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海浪滤波器的设计、波浪中船舶航行的航向控制、舵减横摇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潜艇空间运动控制。
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海浪滤波器设计方法。由于一阶波浪干扰通常位于船舶的伺服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带宽之内,如果用船舶的舵或推进器对振荡的高频波激运动进行补偿,将会引起频繁操舵,但海浪滤波器通过将船舶的低频运动与由于一阶波浪激起的高频运动进行分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船舶航向控制部分,首先探讨了一种简单、合理的波浪力计算方法,然后直接针对航向非线性方程运用自抗扰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鲁棒自动舵;同时,基于一阶K-T方程设计了变结构鲁棒自动舵。不同海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两种自动舵对系统参数摄动和外界干扰都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且海浪滤波器在较大的范围内工作良好,避免了频繁操舵。
在舵减横摇控制系统部分。本文建立了一个包括横摇的四自由度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舵减摇系统的响应及干扰特性,指出了横摇响应幅值的大小取决于遭遇频率与船舶横摇开环特性的相对位置。并且观察到船舶处于靠近横浪区域时,侧向水动力激起的横摇在比较宽的频率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两种舵减横摇控制系统,结果表明,在舵速不太高的情况下,两种算法均取得了很好的减摇效果,同时,航向也能保持。
在潜艇空间运动控制部分,本文运用解耦控制理论分析了潜艇垂直面上,深度及纵倾与艏、艉升降舵之间的耦合特性,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采用变结构控制分别设计了水平面航向控制,垂直面的纵倾控制。垂直面的深度控制采用含有跟踪微分器的自抗扰控制器的进行设计,避免了潜艇大机动变深时转换深度的确定。
|
|
|
|
1 |
周宽;;PZ—1型偏航仪自动舵[J];船艇;1987年08期 |
2 |
马壮,万德钧,黄林;基于遗传算法自动舵模糊控制研究[J];中国航海;1999年02期 |
3 |
郝燕玲,申冬慧,杨银栓;基于模糊控制与遗传算法的潜艇自动舵设计与实现[J];船舶工程;2004年04期 |
4 |
;电罗经与自动舵结合[J];航海;1985年03期 |
5 |
张显库,贾欣乐,杨承恩,朱利民,蒋丹东;船舶鲁棒自动舵产品化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9年02期 |
6 |
王超;姜应战;刘金辉;蔺华春;;某自动舵放大器故障诊断的技术实现[J];中国修船;2005年06期 |
7 |
蒋玉莲,申冬慧,王翼;基于信息融合与神经网络PID(比例-积分-微分)技术的潜艇自动舵研究[J];船舶;2005年01期 |
8 |
周智勇;李践飞;朱琳;;某型舰船自动舵故障诊断专家系统[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05期 |
9 |
刘勇,李文魁,陈永冰,周岗,于长龙;基于航向自动舵实船环境模拟的海浪扰动模型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10 |
林小嫦;谢吉华;;新型船舶自动舵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江苏船舶;2009年05期 |
11 |
黄义新
,方怡冰;基于单片机的船舶自动舵模糊控制系统[J];船舶工程;2001年05期 |
12 |
杨承恩,毕英君,肖成模;前馈控制的帆船用H_∞ 航向控制器(英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
13 |
潘为刚;毕新国;包远青;周文聪;王祖超;;简易船舶自动舵模拟实验平台的设计[J];船海工程;2009年06期 |
14 |
林月美;自动舵比例微分系数自适应算法的研究[J];中国修船;2001年03期 |
15 |
刘宏达;李殿璞;马忠丽;;一种新型的智能船舶自动舵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S1期 |
16 |
王立军;毕修颖;王思思;;一种FLC-PID混合控制自动舵研究[J];上海造船;2010年04期 |
17 |
樊印海,陆祥润;计算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计算机程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
18 |
马壮,万德钧,黄林;一种新型模糊-PID控制航迹自动舵[J];舰船电子工程;1999年06期 |
19 |
胡耀华;船舶运动控制仿真平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20 |
黄华斌;孙霖;杨国志;罗建明;;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潜艇自动舵探讨[J];船海工程;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