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M光网络中的串扰及其抑制技术研究
【摘要】:
光纤有着巨大的带宽资源和优异的传输性能,是实现高速率、大容量传输的最理想的传输媒介。随着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广泛应用和波分复用(WDM)技术的成熟,一根光纤中已经能够传输Tbit/s级的数字信息。然而,随着通信业务的急剧膨胀,要求传输的距离越来越长,单信道速率越来越高,复用信道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小,一些物理效应对信号质量的损伤不可避免。第一,信道间距的变小和光纤中传输总功率的增加,使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导致的信道间串扰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第二,多个信道通过半导体光放大器(SOA)时,由于SOA的增益饱和效应,导致单信道的增益受到同时传输的其他信道的影响;第三,由于构成光交叉连接(OXC)节点的器件不可能实现光通道之间的完全隔离,使得输入信号的一部分功率泄漏到其它本不应该去的信道中,导致信道间串扰。本文围绕WDM光网络中的信道间串扰及其抑制技术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理论研究了光纤中的多信道非线性效应及其对WDM系统性能的影响和相应的抑制措施。实验研究了高非线性光纤中的四波混频效应(FWM)及其影响,发现与非等信道间隔相比,等信道间隔情况下FWM引入1.5dB的功率代价。
对SOA增益饱和效应引起的信道间串扰进行了理论研究。对SOA中串扰的抑制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实验验证了两信道的40Gb/s系统中,注入连续光可以减小SOA引起的码型畸变和信道间串扰;实验证明了SOA放大有一定色散的信号可以减小信道间的串扰。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低串扰光开关矩阵:改进的扩展Benes结构(IDB)和各级改进的扩展Benes结构(GIDB),分析了两种结构中的串扰,结果表明:IDB结构相对于扩展Benes(DB)结构信噪比提高约3dB,GIDB结构相对于DB结构信噪比提高约10dB,随着光交换规模的扩大GIDB结构对信噪比的提高更加明显。
理论分析了基于DB结构和GIDB结构的三种典型OXC节点中带内串扰的积累特性,发现采用GIDB结构时系统的功率代价远远小于采用DB结构时的功率代价;同时与基于DB结构的OXC节点相比,基于GIDB结构的OXC节点对光开关串扰系数的要求放宽了大约5dB,这大大降低了对光开关隔离度的要求,说明在器件性能有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OXC节点结构来减小串扰的影响。
理论分析了具有有限波长转换功能的OXC节点中的串扰,发现相干串扰的影响远远大于非相干串扰,尤其当时间延迟小于激光器的相干时间并小于码型周期时,串扰引起的功率代价最大。比较了波长转换器的加入对OXC节点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入波长转换器后系统的功率代价与不加波长转换器相比有一定的改善。
实验研究了带间和带内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间串扰可以由滤波器滤除对系统没有影响,带内串扰的影响无法用滤波器消除;比较了串扰和信号相干和非相干情况下对信号的影响,串扰与信号偏振状态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下对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干串扰的影响远远大于非相干串扰;当串扰和信号偏振状态垂直时,串扰对信号的影响很小;偏振平行情况下串扰对信号的影响最大。
实验研究了在光开关的串扰系数为-20dB时,4×4的Benes、DB、IDB、GIDB结构中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光开关的串扰系数很大(-20dB)的情况下,与DB结构相比,IDB、GIDB结构也能有效的减少串扰的影响。这些特性表明IDB和GIDB结构优于其他由2×2光开关组成的光开关矩阵拓扑结构而更适合组建大规模的光交换网络。
|
|
|
|
1 |
徐荣,龚倩,纪越峰,叶培大;WDM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0年06期 |
2 |
殷民,刘琳岚,舒坚,张恒锋;WDM光网络中动态波长分配算法综述[J];航空计算技术;2005年01期 |
3 |
徐荣,龚倩,纪越峰,叶培大;WDM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续前)[J];光通信研究;2001年01期 |
4 |
李景聪,吴德明,徐安士;IP over WDM光网络的演进趋势[J];通信世界;2001年33期 |
5 |
周镇威;SDH网络与WDM光网络的应用[J];当代通信;2000年11期 |
6 |
冯建和,纪越峰,管克俭;前向纠错在高速光网络系统中应用分析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1年02期 |
7 |
傅俊伟;李兴明;陈捷;;基于背离路径的Kth最短路径实用搜索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年02期 |
8 |
梁燕;黄俊;邵凯;;WDM网络波带交换算法分析[J];光通信技术;2007年12期 |
9 |
徐荣,龚倩,纪越峰,叶培大;密集波分复用光网络关键技术[J];电信技术;2000年10期 |
10 |
黄俊,刘华,曾庆济,肖鹏程,刘继民,徐捷;WDM光网络中的业务疏导[J];通信技术;2002年12期 |
11 |
李明群,彭肖,罗正华;一种基于WDM光网络的静态波长路由优化算法[J];通信学报;2003年12期 |
12 |
刘雪原,张杰,顾畹仪;WDM光传送网生存性以及多层网络恢复策略[J];现代有线传输;2000年01期 |
13 |
齐小刚,刘三阳;基于节点功能的WDM光网络分布式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J];通信学报;2003年08期 |
14 |
郑亚彬;王荣;项鹏;;WDM光网络中动态RWA算法仿真的实现[J];光子技术;2006年04期 |
15 |
狄浩;李乐民;虞红芳;章小宁;;WDM光网络中基于传输损伤的公平RWA算法[J];通信技术;2009年09期 |
16 |
冯建和,纪越峰,管克俭;WDM光传送网络中数字包封与前向纠错分析[J];光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
17 |
刘炜,李康,王凌云;密集波分复用光网络的几个关键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07期 |
18 |
李骅
,纪越峰;WDM光网络与IP over WDM组网方式[J];有线电视技术;2002年07期 |
19 |
程益华;方强;张文富;刘继红;卢光跃;;一种新的基于禁忌搜索的静态波长路由算法[J];光通信技术;2007年03期 |
20 |
徐展琦;金星;杨帆;韩森;;遗传禁忌混合算法用于3层光网络静态虚拓扑设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