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补偿光纤及模块的研究
【摘要】:
色散补偿模块是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全光通信网络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基于色散补偿光纤的色散补偿工作机制最具有实用化的前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围绕基于色散补偿光纤和模块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了色散限制通信容量以及色散补偿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光纤折射率结构的通用模型,模拟了色散补偿光纤的色散特性,分析了折射率结构参数对色散的影响。为实现高性能色散补偿模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利用我们研制的色散补偿模块,成功地进行了32*10Gb/s传输3040公里的系统实验。传输实验的成功证实了色散补偿模块能够满足密集波分系统高速通信的需要。我们研制的色散补偿光纤及模块也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组织的验收。
(3)深入地研究色散补偿光纤的折射率结构参数和光纤制造技术,研制成功实用化的高品质因数的色散补偿光纤,性能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品质因数等部分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4)提出了同时采用过渡光纤和利用材料扩散的方案,使两个不同的模场相互匹配,降低色散补偿光纤和常规单模光纤的熔接损耗,使熔接损耗降低到0.50dB。改善了色散补偿模块的插损指标。
(5)建立了光纤弯曲损耗的理论模型,计算了弯曲性能指标与光纤折射率结构的关系,以寻找优化弯曲性能的途径,为色散补偿光纤弯曲性能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色散补偿光纤在不同波段的弯曲损耗均达到了平均值为0.03dB/km的水平。
(6)分析了高阶模色散补偿光纤的理论基础,讨论了高阶模色散补偿光纤的折射率结构,进行了光纤和基于高阶模色散补偿光纤的色散管理模块的实验研究,采用色散管理模块成功地进行色散补偿的系统传输实验。
|
|
|
|
1 |
张华,曹文华;光纤色散对波分复用系统的影响[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陈国庆;;微机控制的单模光纤色散测量系统[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9年04期 |
3 |
庞然,孙金伦;光纤传输系统啁啾的影响与补偿[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Z1期 |
4 |
徐乃英;新型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和骨架式光纤带光缆[J];邮电设计技术;2000年11期 |
5 |
姜德宁,宋延民;光网络的色散补偿技术[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6 |
为民;;光纤纵向色散评估[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1年02期 |
7 |
宋健,范崇澄,杨知行;抑制等信道间距陆上干线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色散和四波混频效应的新方案[J];高技术通讯;1996年07期 |
8 |
于丙涛;;色散斜率对光纤环形镜开关特性的影响[J];激光与红外;2005年12期 |
9 |
季敏宁;石志东;许平;杨先望;;非对称光子晶体光纤中的双折射和色散[J];激光杂志;2008年02期 |
10 |
曹鼎君;刘海柱;;有线数字电视长距离光纤传输中的色散补偿[J];中国有线电视;2008年06期 |
11 |
刘建炜;侯蓝田;王伟;;改进型双层芯光子晶体光纤宽带补偿特性分析及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2 |
徐乃英;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扩容[J];邮电设计技术;2000年02期 |
13 |
夏守之,刘学军,是度芳;用对称相位调谐方法测量光纤色散[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4 |
李跃辉,林洪榕,许宗泽,钱胜,杨爱霞;在线放大器为PSA的动态孤子通信系统传输性能受光纤色散参量影响的研究[J];通信学报;2004年09期 |
15 |
吴强,余重秀,王葵如,忻向军,王旭,于志辉,张琦;啁啾sinc取样光纤光栅研究[J];光子学报;2005年03期 |
16 |
任广军;姚建铨;张强;王鹏;张玉萍;张会云;;光纤传输的脉冲展宽研究[J];激光杂志;2006年06期 |
17 |
刘毓;方强;靳鑫玉;;光纤通信中有色散影响的受激喇曼散射信道特性研究[J];应用光学;2007年05期 |
18 |
魏东宾;周桂耀;苑金辉;赵兴涛;;色散补偿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9 |
肖永良;;光纤光栅Gires-Tournois标准具的特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20 |
姚慧海;;单模光纤色散测量(下)[J];电子技术;1984年09期 |
|